做好传承文章 推进非遗保护

做好传承文章 推进非遗保护

温州先民的劳动与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的龙舟文化,起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发展至今已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景;乐清的细纹刻纸刀法精妙、花纹细腻,因其纤巧精致,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被誉为“东方油画”的瓯塑,将堆塑与绘画融为一体,色彩艳丽、造型别致;流行于瓯江两岸的蓝夹缬,堪称我国传统印染工艺的活化石,以其古老的技法、精美的图案享誉天下……

在这块丰厚的土地上,还有着更多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温州市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5项,省级非遗项目136项,市级非遗项目747项。有国家级传承人23位,省级传承人169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33位、代表性传承团体10个、代表性传承群体18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温州厚重深邃的文化基因,记录着温州人民筚路蓝缕的跋涉历程,见证着温州独辟蹊径的发展历史,代代相传。

经过10多年的保护历程,温州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非遗名录体系、传承人和传承基地的评审等基础工作扎实开展,至今已经公布了10批温州市级非遗名录、4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团体、群体)和4批非遗传承基地,为今后的非遗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8300多平方米的温州市非遗馆有效运行,采取静态展示、动态展演和活态传承相结合的方式,比如“百工一条街”现场展演和“非遗学堂”教学,每年吸引上百个团队参观考察;每年金秋数十场“非遗进校园”活动成功举办,使非遗变得有趣、可亲,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以此来加大对非遗知识和非遗保护的普及与宣传;非遗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他们自觉担任讲解员,让非遗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成为温州非遗保护的一股新生力量……

源有活水,才能保持一渠清澈。非遗保护的关键和核心还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传承人就是非遗保护的活力之源。几年来,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围绕“传承人”培养进行思考和实践,在传承人的评定、管理等方面都做了有效探索和尝试,始终把握“以传承人为核心,以持续传承为重点”这一工作理念。

推行传承人精细化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集体创造的,集体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显著的特征。国家推出代表性传承人评定制度,旨在更好地保护传承人,通过代表性传承人更好地带动某一项(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从而推动整体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以民俗类的项目为典型,这些项目较难以个体传承的方式开展传承,甚至在申报的过程中出现难以推选传承人的现象。针对该状况,2014年10月温州市开始尝试评审代表性传承团体和代表性传承群体。

温州人“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和尝试,该做法在全国率先推出后,引起了媒体关注,更是引起了非遗同行的兴趣,不少省、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和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交流。那么两年来效果到底如何?是否对项目传承发挥了有效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汤和信俗”是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当地称之为“七月十五汤和节”,在每年七月十五举行抬神像巡游与祭祖仪式,是当地人们为纪念抗倭大将汤和而形成的习俗。该项目被列为群体性传承项目。龙湾区非遗中心主任张益欣说,“汤和信俗”每年都举行一次,由村委会和村里的老人牵头,传承得较好,每年神像巡游遍及40多个村庄,参加巡游的人数从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

瑞安市飞云江瓯剧高腔剧团,被评定为代表性传承团体,肩负着传承高腔的任务。今年瑞安高腔项目已经申报第五批浙江省非遗保护名录。苍南县新艺木偶剧团也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传承团体,负责人胡允早表示,被评上提线木偶戏温州市代表性传承团体对他们鼓励很大。该团13个人,2016年全年演出220多场次,经常每天演出两场。胡允早带着这个剧团不断创新,把布袋戏和木偶戏相结合同台演出,并根据对象的不同需求整编不同的剧目,深受中小学生和百姓欢迎。

温州市对传承人、传承团体、传承群体进行分类别精细化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项目的传承和管理,正如做了近10年非遗工作的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江天艳所说:“分类评审和管理,一方面避免申报时的矛盾,另一方面调动了传承的积极性,也满足了不同的需求,比如一些团体类和群体类项目并不在乎个人荣誉,而是更在乎团体的荣誉和被政府部门的认可度。”

开启“带薪学徒制”

非遗的基本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通过该方式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得到传承,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决定了学习掌握非遗知识要沉下心来学,需要师傅在一个固定的空间、时间耐心授艺。而当前的社会环境,使得非遗的传承面临着很多困难,不少项目招收学徒难,因为收入低生活难以为继。2014年“文化遗产日”温州市举办了“薪火相传”大师收徒仪式,选取木活字印刷技术、黄杨木雕、瓯塑、瓯绣等15个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传承人现场收徒近200人。

2016年9月9日,温州市“带薪学徒”项目启动,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承人、学徒三方共同签订了培训合同书。“带薪学徒”项目首批选取了温州莲花、彩石镶嵌、乐清细纹刻纸、和剧等8个项目,这些项目都较为重要且传承人已不多。让名师带徒,同时为学徒发放生活补助,并定期考核学习成果,助推非遗传承。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震说:“对一些有重要价值且濒危的非遗项目,政府部门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主动出击,搭建传承的桥梁。我们推出‘带薪学徒制’,就是为了突破传承瓶颈,以市本级为试点,然后在全市各县(市、区)推开,确保重要的非遗项目能够顺利传承下去。”

“带薪学徒制”规定,一期为3年,每年补助徒弟生活费2万元,一年考核一次。考核主要检验徒弟对该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通过再续签第二年的合同。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温州市相继出台了多项非遗保护制度,为传承人搭建平台,2009年开始政府部门就对65周岁以上的市级非遗传承人给予每年2000元的补助;此外,2008年10月设立的“温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基金”,每年对非遗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今年也对“带薪学徒制”给予资助。

“带薪学徒制”不给师傅补助,而是给徒弟补助生活费。对此,老师表示能理解,也乐意接受。木活字印刷术是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王超辉认为,经费是否补给老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这个项目传承下去,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有义务传承技艺给学生。省级非遗项目乱弹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麻福地老先生已经75岁了,3年前演出的时候摔坏了腿,他就想找个年轻的徒弟把绝技传承下去。在今年的“带薪学徒”项目中,麻福地收取了一位32岁的徒弟麻富攀。经过麻福地数个月的用心教学,麻富攀技艺大有长进,麻福地终于如愿以偿。

开展传承人技能考核

12月3日至4日,来自温州市11个县(市、区)的68位市级以上传承人,包括传统音乐和曲艺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南塘印象舞台,用62个节目向广大观众展示了31个非遗项目。畲族民歌的传承人蓝玉聪一曲《出水山头种石榴》拉开了活动的序幕,今年68岁的蓝玉聪说自己12岁开始学唱畲族民歌,那时候都是在山上放羊的时候唱的,没想到现在政府那么重视,经常受邀外出展演。

这是温州首次推出传承人展演暨技能考核,率先举行的是传统音乐和曲艺类项目。温州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开展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一是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更多的市民分享,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二是对传承人业务技能的一次检验、一次集体展示;三是增强了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四是完整、及时地录制,使得这些珍贵的项目得以存档。对这项活动的推出,传承人、评委、专家、市民等都表示赞同。

舞台上新老传承人的精彩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有单个展演,也有母女同台演出或师徒同台演出,不论是国家级传承人还是市级传承人都特别认真对待这次不同寻常的展演(考核)。79岁高龄的鼓词项目国家级传承人陈志雄老先生,仍然神采奕奕、声音洪亮,这次他表演的是毛泽东诗词《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半个多世纪以来陈志雄已经演出了上万场,不少温州人是听着他的鼓词声长大的,也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儿子陈忠达还是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他说:“这次演出的同行很多,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好时机,今天来的很多演员是我的徒子徒孙,我对他们的表演很满意。”

温州资深音乐人安建华说:“两个半天两场演出,集中展示31个非遗项目,十分难得。如此丰富的传统音乐和曲艺,我在温州生活了60多年还是第一次听到。”温州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卢和乐表示,此次活动策划新颖、内容充实、曲种丰富,使他感受到了传承人的执着与坚守,也会促进传承人对技能的重视与提高。

传承人业务技能考核是对传承人传承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传承人业务水平提升的鞭策。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将用3年的时间,对全市700多位市级传承人进行一次全面的业务考核。《非遗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其中有两项规定“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公益活动”。因此,对传承人考核将围绕三方面开展:一是要传承带徒;二是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非遗保护的公益宣传;三是集中展示展演技能。对于不同门类的非遗项目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经常参加展演活动,也是传承人提高修养、锻炼技能、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

非遗保护专家陈华文认为,温州的非遗保护是基于温州的具体实际和实践来进行的。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中温州人勇于创新,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温州非遗保护过程中,同样得到体现。先行先试的非遗传承人团体和群体认定方式,使团体或群体活动展演方式为主的非遗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一些以群体活动为主的非遗项目,在得到特殊政策保护之后,生命力、影响力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带薪学徒制”的推广和对传承人技艺考核制度的建立,这种真金白银的资助和真刀实枪的考核,让传承人有了动力、压力和紧迫感的同时,让他们更认真地投入到技艺的传承和提升之中。这些独特的传承人保护探索和实践,在使温州的非遗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的同时,也使温州的非遗传承和发展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这是非常值得其他地方非遗保护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