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曲艺术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虽然它所凝聚的文化价值和所蕴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丰富多彩的演出剧目,人才辈出的技艺传承,雅俗共赏、传统深厚的舞台综合艺术展现,无疑是其绵延不断,传承鼎新的重要成因之一。从这层意义上说,新近在北京举办的“姹紫嫣红开遍——2013全国昆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有来自全国各昆曲院团的四代昆曲传人,分别展演了近10年来由“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专项资助的50余台剧目中,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不同时期代表性艺术风格的9台昆曲优秀剧目,它不仅是“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在昆曲剧目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和展示,也从更高的人文和艺术层面,通过一部部成功的艺术作品,引领和标志着昆曲艺术在当代的复兴与繁荣。
参加本次展演的9台剧目,既有古典名剧,也有传统保留剧目,还有经挖掘整理的并不常见于昆曲舞台的经典剧目。应该说,确实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全国各昆曲院团近年来在剧目传承出新方面所作的成功实践,也是代表当今昆曲艺术创作和演出整体水平的上佳之作。如《西厢记》是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古典名剧之一,被誉为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800年后的今天,北方昆曲剧院将该剧再现于当代昆曲舞台,较好地继承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元杂剧的舞台表演形态,浪漫、柔情、富有寓意的视觉呈现,让无数观众为之喝彩和感动。北方昆曲剧院的《红楼梦》,被人们盛誉为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一次辉煌的创作”。特别是众多的人物角色,主要是由年轻一代演员担纲主演,清新艳丽,青春逼人;时尚、唯美、绚丽的整体艺术呈现,同样得到了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和赞美。而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再续了这一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美丽神话,使其再度焕发出青春和生命的光彩。上海昆剧团以强大的阵容,将盛演了200余年的传奇《长生殿》,再次尽可能本真质朴地去重现原著的主题和风貌并将之展现于北京舞台,同样是观者如潮,好评如潮。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曾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而在新中国昆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所有昆曲人的共同精神财富”;《雷峰塔》是一部流传非常广泛、久演不衰的传统戏,上海昆剧团的青年艺术家以文武兼备的舞台演绎,充分展示了该团不俗的整体艺术实力。湖南昆剧团整理上演的《白兔记》,是宋元四大南戏“荆、刘、拜、杀”中的一种,也是湖南昆剧团的保留剧目之一,具有浓郁的湘昆特色。而永嘉昆剧团演出的《张协状元》,让我们有一种古风扑面的兴奋与感动。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上演的《梁祝》,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共同合作的又一艺术结晶。而北方昆曲剧院新近挖掘排演的清代传奇本《续琵琶》,以独特的人文视角讲述“文姬归汉”故事,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性、观赏性的佳作。它们的成功上演,也标志着昆曲艺术在挖掘、继承和保护传统剧目方面,在向广度和深度不断迈进,并努力使更多蕴涵着人类永恒生命情趣的艺术作品,能超越时空不断流传,让新的舞台实践,形成新的艺术积累,再铸中国昆曲的盛世辉煌。
昆曲作为一种以舞台呈现为载体进行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要以演员本体、本色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来实现。因此,小到一出戏、一个剧团,大到整个剧种,如若没有一批甚至于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表演人才群体,就很难在艺术上形成冲击力,在观众中形成号召力,更遑论形成整体性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只有艺术新人的不断涌现,新老艺术家的不断交替接力,才是一个剧团、一个剧种乃至整个民族戏曲生生不息、发展繁荣的关键和保证。在本次昆剧优秀剧目展演的舞台上,有一现象十分令人欣喜,即所有的演出剧目均是由各昆曲院团的中青年演员担纲主演。这其中既有像魏春荣、谷好好、程卫兵、王振义、龚隐雷、钱振荣等一批优秀的中生代演员,他们技艺精湛,深得前辈大师真传,已成为当今昆曲舞台新一代承上启下的艺术家,又有俞玖林、沈丰英、黎安、沈昳丽、余彬、雷玲、施夏明、罗晨雪、翁佳慧、朱冰贞、邵天帅、鲍晨、由腾腾等众多昆曲第四代、第五代后起之秀。看他们的演出,或绮丽柔婉,或飘逸儒雅,或文武兼备,过硬扎实的功底和活色生香的舞台表演,展现出了昆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在当代的薪火传承,让人真切感受到600年的昆曲艺术正以一种青春的姿态向我们走来。而由此所突显出的两大亮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一是以本次全国昆剧优秀剧目展演为标志,全国昆曲院团已经顺利完成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老交替,年轻一代艺术家正赋予昆曲艺术以新的活力。二是,本次以中青年演员为主体的整个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演员们所体现出的技艺水准都已达到较高审美层面,这无疑又是昆曲艺术在当代传承保护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同时也是本次展演最有意义和最大的收获之一。
在当下的社会现实里,看一个戏曲剧种是否兴盛繁荣,特别是像昆曲这样的古老剧种在当代是否枝繁叶茂,不仅仅是要看专业的昆曲院团排了多少戏、演了多少戏、出了多少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整个社会对昆曲所给予的关注程度和参与力度。在本次全国昆剧优秀剧目展演期间,北京寒冷的冬夜挡不住人们观看昆曲的热情,无数海内外观众走进了剧场,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观众主体。他们一次次为舞台上那遥远的人生故事所感动,深深为昆曲艺术的悠扬馨香和典雅绝美而倾倒,每一场演出似乎都是一次心灵的互动和升华,台上台下可谓是艺术芬芳四溢,青春热情飞扬,那种场面着实让人印象深刻。而这种“昆曲热”的形成,究其根本,首先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大对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其次是优秀民族艺术从一定程度上代表和构筑起了当代人坚守精神家园的共同意愿与价值;其三是近些年来从国家的层面大力提倡和推动“昆曲进校园”活动,使更多的年轻人增强了对昆曲乃至整个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其三是大量优秀昆曲剧目被不断搬上当代戏剧舞台,让更多人有机会真切地感受到昆曲的艺术之美,从而拉近了现代人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距离,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基础。昆曲数百年兴衰的历史证明,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彰显着昆曲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更是寄寓着昆曲艺术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