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第14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第9届中国杂技比赛、首届中国国际马戏节等杂技类赛事相继举办。在这些热点赛事外,杂技节目的传承与保护、杂技人才的流失等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杂技转型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山东省杂技团在探索中求发展,寻找着适应院团自身发展的理念与思路。
发展不能死守传统
从汉代百戏开始,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就已出现,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不少传统杂技项目被列入非遗,让这些传统项目在保护中传承,是杂技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据山东省杂技团团长姚建国介绍,目前舞台上的杂技项目几乎都从传统发掘而来,如蹬人、蹬鼓,只是在道具上加以改革,并以现代化的艺术手段进行包装,但说到底仍是从过去蹬大缸、蹬坛子等传统项目的发展演进,杂技本体并未改变。
“杂技的发展与其他门类艺术一样,都应朝着更前沿的方向推进。以现代编排手法,综合现代艺术手段进行外包装,使杂技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当今杂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姚建国说。
“在山东省杂技团创排的《聊斋遗梦》中,我们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杂技项目,还让这些传统技艺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使之更具观赏性。受中场休息时演员与观众互动环节启发,我们正筹划排演一部儿童杂技剧,不仅注重发掘杂技传统节目,还让剧目更具互动性、参与性。”姚建国说,在尊重杂技本体的前提下,如何以创新的艺术手段把节目编排得更好,是杂技发展中亟须考虑的问题。“若传统杂技项目不能很好地活态传承,将是杂技人的遗憾。”姚建国说。
让笑声重回剧场
反观国内各类杂技比赛、杂技演出,作为杂技节目的一项重要内容,给观众带来欢乐的滑稽小丑表演寥寥无几。“只有掌声,没有笑声”是当今杂技舞台上的一大缺失。
姚建国注意到,丑角艺术的缺失是目前国内杂技院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人的面部表情不如外国人丰富,与国外丑角艺术相比,我们存在天然的弱势。但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幽默、诙谐。”
不久前在珠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马戏节中,以腹语模拟各类人物声音的一项节目给了姚建国启示。在他看来,杂技中的小丑表演便可从相声、口技、小品、戏曲文武丑等艺术形式中寻找借鉴。“我们可以吸收其他门类中滑稽元素的精华,关键还要使用得体,使之符合杂技的表演方式。”
据姚建国介绍,在杂技表演中,丑角表演与技能表演互补,既让观众感受到惊心动魄,又领略到幽默诙谐,二者共同组成完整意义上的杂技概念。“在杂技剧《聊斋遗梦》中,我们已有意识地加入小丑互动环节, 下一步,山东省杂技团还拟跨门类聘用丑角人才,以解决杂技丑角匮乏的问题,让舞台上的杂技语汇更加丰富。”
以荣誉感凝聚全团
除了丑角的奇缺,杂技技能演员也存在尴尬的生存境遇。杂技演员从学员到舞台至少要经历15年的训练,若20岁还不能崭露头角,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而重新步入社会,他们将面临更大困难。超越体能极限的高负荷训练,更是导致杂技后备力量奇缺的致命障碍。
在姚建国看来,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是杂技人才匮乏的主要根源。“论体能消耗、技艺难度,杂技不亚于竞技体育中的体操项目,但这两类演员获奖后的待遇、知名度却大为不同。”姚建国认为,解决杂技从业者全国性匮乏的问题,应从提高杂技人的地位、增进杂技从业人员信心上做起。
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山东省杂技团主力演员多为不在编演员,他们以合同制的方式签约加盟山东省杂技团。为凝聚演员队伍,山东省杂技团为演员办理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并实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除演员自身所获的荣誉外,所有演职人员都以山东省杂技团这块招牌为荣誉,全团也以此凝聚人心。”姚建国表示,作为一个院团来说,市场决定了其生死存亡。“只要打开了市场,培育起固定的观众群,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目前,我们正根据自己的演员资源,打造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演出序列,以期做出进一步探索。”记者 孙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