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文化走出去 扬帆远航正当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恭王府,是目前中国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也是唯一对社会全面开放的王府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自2008年8月全面开放以来,恭王府管理中心不断加强博物馆建设和业务建设,挖掘自身潜能和文化内涵,提高管理、服务、业务和经营能力,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展示、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近年来,恭王府加快对外文化交流步伐,不断走出国门,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生力量。

王府文化走出去 扬帆远航正当时

拿什么“走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恭王府是一个遗址类博物馆,博物馆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从文化遗产角度看,恭王府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在文物保护、旅游开放、博物馆业务建设、文化空间营造、文化产业开发这“五大职能”基础上,恭王府还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成功打造出“四张名片”,即以王府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牌、以《红楼梦》与恭王府关系为核心的文化牌、以“福”文化为核心的民俗牌、以和珅一生传奇经历为背景的旅游牌。“五大职能”和“四张名片”不仅是恭王府工作的定位和着重点,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起到了指导作用,解决了拿什么“走出去”的问题。

其一,“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恭王府历经清王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共七代皇帝,如一面镜子,见证了辉煌与沧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其二,从建筑艺术来讲,恭王府作为清代王府建筑和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兼备皇家气派与民间雅致,其所处的地域环境、阶层特点都决定其在古典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

其三,“福文化”是恭王府的特色,围绕福字碑和蝙蝠主题,恭王府策划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深受中国人和外国游客的喜爱。恭王府的花园中珍藏着康熙御笔“福”字碑,这个“福”字包含“多田、多子、多才(财)、多寿”的含义,寄托了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外国观众对“福”字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希望可以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快乐、财富和好运气。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恭王府里处处体现,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四,恭王府与《红楼梦》的关系。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经过考证,提出了恭王府即《红楼梦》中大观园原型的观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文学是文化中极具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恭王府这样一座宅子,一个现实存在的“红楼”,让读者更贴近小说,身临其境,拉近读者与《红楼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距离,是恭王府的另一大尝试和探索,对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发挥着积极意义。

其五,恭王府的馆藏与展示。因为历史原因,恭王府的旧藏已经流失海外100年,积累数代的几千件文物和艺术品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相比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数量,恭王府在文物家底儿方面基础薄弱。然而,国际博物馆间的文化交流很大一部分都是馆藏的展示与交流,藏品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外合作的可能性。这种尴尬局面并没有让恭王府人失去信心,全面开放5年来,丰富馆藏成为恭王府博物馆业务建设的重点,我们从零开始,通过专项资金征集、划拨、接受捐赠等方式逐步充实馆藏。在不断丰富藏品的同时,恭王府还坚持将现有的精品馆藏展示给国内外观众,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两年来,恭王府在丰富馆藏方面的成果斐然。2012年,恭王府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藏家的支持,以较低的价格征集文物皮影近万件。由于目前国内遗存的皮影较少,且很多流向了海外,所以这次收藏对皮影艺术研究和相关文化产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今年10月份瑞士卢加诺博物馆的馆长到访恭王府,对这批皮影极为感兴趣,当场表示邀请恭王府到瑞士办展,希望可以将精美的中国皮影展现给瑞士观众。

2013年是恭王府馆藏大丰收的一年。5月,已故红学大师周汝昌的子女将先生生前的著作、手稿、藏书、墨迹、信札、藏品等资料捐赠给恭王府,其中包括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周先生与胡适、张伯驹等文化名人交往的信札手迹以及文玩收藏等,这批资料数量达数万件,还有近万册的藏书。7月,北京海关向国家文物局移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类没收、追缴文物一万余件(套),国家文物局确定恭王府为这批文物的接收单位。此次移交的文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包括书画、瓷器、家具、钱币、青铜器、佛造像等。经专家鉴定,其中很多可定为国家级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同月,我国著名收藏家、木器研究专家张德祥将其收藏的25件明清中国古典家具捐赠给恭王府,使恭王府的家具收藏体系进一步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家具的收藏一直以来就是恭王府的一大亮点。恭王府现有各式明清家具数百件,多次走出府门参展。

馆藏的增加使恭王府告别了藏品短缺的尴尬,充实了恭王府的复原陈列及情境展览,有利于发展对外交流与展示。目前,恭王府有清代王府文化基本陈列、“恭王府历史沿革专题展”“《红楼梦》与恭王府专题展”“京师何处觅——王府老照片专题展”等一系列阐释王府文化的展览,以及多福轩室内复原陈列、锡晋斋原状陈列和知易堂客厅、藏经阁、芷兰轩格格闺房、退一步斋书房、读古斋阅览室、后罩楼过厅等准复原性陈列,加上花园的龙王庙、般若庵、福神庙复原陈列、福晋休息室复原陈列、贵宾休息室复原陈列,已基本形成贯穿府邸和花园的王府文化观览线,这些展览再现了恭王府的历史面貌,使观众在欣赏王府建筑、领略王府风采的同时,体会王府文化的内涵。

其六,“恭王府艺术系列展”等临时展览也是恭王府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展示平台的一个品牌项目。以“精致、雅致”为策展思路,今年已举办了60多场包括陶瓷、绘画、书法、玉器等艺术门类的展览。系列展立足王府,面向国际,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同时也充实了恭王府当代艺术品的收藏。

怎样“走出去”

—展览、论坛、项目各显身手

虽然恭王府的对外交流工作起步晚,但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尝试,目前已有展览、学术论坛、文化活动、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规格高、受众广、反响大,持续建立和发展了双边及多边对外友好关系。

第一,打造外展品牌。近两年来,在对外展览方面,恭王府走出了特色道路。王府建筑里传承不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成为展览取之不竭的表现题材和灵感源泉。根据展厅形式、展览受众、展示效果、展览方向等的不同,恭王府探索出将动态与静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形象宣传图片展、历史文物和场景再现展、旅游文化推介展,以及正在筹划中的文物精品展和民俗特色专题展等几大类展览模式。

2012年2月,恭王府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恭王府1776-2012”图片展。此次展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辅以适当的展品、模型和影片,展示恭王府历史记忆、园林建筑和人文景观,在德国及周边国家取得良好反响。

2012年10月,“北京的恭王府:丹麦腓特烈堡之行”展览在丹麦腓特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丹麦亲王亨里克、丹麦文化大臣埃尔贝克、中国驻丹麦大使李瑞宇等200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此次展览展出了恭王府收藏的文物、现代艺术品、复制品、服装等近百件展品,是恭王府在国际上第一次以馆藏精品为主角、以历史文化为脉络、根据展厅量身定制、倾力打造的全景再现式展览,也是恭王府首次实现与国际博物馆的馆际交流。

同年12月,在中国智利建交50周年之际,恭王府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卡萨德罗马塔文化中心举办了“贵胄风华——恭王府1776-2012”旅游文化推介展。这也是恭王府首度在拉美地区举办展览。推介展由图片展示、局部场景搭建、多媒体影像展示和中国传统文化感触互动4个部分组成,以图片、影像和旅游产品等宣传推介恭王府。

2013年8月,“北京的恭王府1776-2013”图片展在波兰华沙皇家瓦津基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展出了28张巨幅图片,通过方塘水榭、诗画舫、多福轩、妙香亭的图片呈现,让波兰人民、各国来宾多角度、近距离地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据皇家瓦津基博物馆统计,为期近两个月的展览吸引了10万余名观众前来参观。

第二,组织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恭王府最初的学术交流主要以参会、考察以及博物馆间的互动交流为主。2013年,恭王府将目光转向更大的、国际性的交流合作平台,开始尝试和组织世界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今年8月底,为建立合作机制、规划合作项目、共同促进中欧遗址性博物馆的保护与利用,“2013恭王府论坛——中欧王府与古堡遗址博物馆发展之道”在北京举办。来自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11个欧洲国家的18家城堡、宫殿和庄园的负责人,以及中国恭王府博物馆、北海公园、宋庆龄故居等9家博物馆、景区的代表和业内专家近百人会聚北京,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围绕如何促进中欧遗址性博物馆的保护与利用,就中国王府和欧洲城堡的历史人文遗产价值、保护利用、文化传播、旅游资源、合作模式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外各方签署了多项合作意向书,将借此平台在建立合作机制、交换信息资源、组织人员培训、策划文化活动、推荐旅游资讯等领域展开多方接洽与合作。

为了让国外来宾更多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恭王府还将中国的非遗项目带入了此次国际性论坛,邀请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在会议期间展示扎风筝、剪纸、吹糖人、皮影等中国民间传统技艺,并将京剧、川剧、武术、杂技表演融入会议日程。对于国外嘉宾来说,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活动拉近了中国和欧洲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的距离,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开展不同领域的合作项目。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合作项目,使恭王府快速融入国际博物馆间的交流合作。如恭王府在丹麦展览的成功举办使恭王府博物馆开始参与到丹麦腓特烈堡国家博物馆的一些国际性活动中。作为其在中国的首要合作伙伴,恭王府将成为2015年第五届J.C.·雅各布森国际肖像大赛和肖像展中国地区的主办方。

另一家与恭王府有深入合作的博物馆是波兰华沙皇家瓦津基博物馆。为配合纪念中波建交65周年,波兰政府决定在见证了中波外交历史的瓦津基博物馆园内,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1.5公顷的“中国园”,项目将于2014年建成。此建设项目缘起于2012年,瓦津基博物馆在众多选择中最终确定了恭王府作为合作方,委托恭王府进行项目策划和施工。将以恭王府花园建筑为原型,由最具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方塘水榭、六角亭、连廊拱桥等建筑样式作为“中国园”的主体建筑。这个项目的意义重大,将成为中国文化在波兰的象征之一,成为中波友谊的标志。此外,瓦津基博物馆还邀请恭王府加入了由其发起的“园林之光”国际合作项目,此项目旨在推进各国博物馆在园林景观艺术方面的沟通与协作,目前有来自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中国、日本、波兰等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参与其中。

如何“走”得远

—练内功 增外联

11月22日,文化部驻外干部培训班组织近30名即将出国赴任的驻外文化外交官和后备干部来到恭王府考察座谈。大家对近年来恭王府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并从国外实际工作出发,共同探讨恭王府如何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走得更远。

我认为,要想让恭王府的对外文化交流前景更广阔,必须练好内功、加强外联、积极主动寻求各种合作。接下来,恭王府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立足本体,吸引外方目光;抓住机遇,创造合作机会。恭王府十分重视与世界知名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希望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近年来,恭王府的博物馆建设和景区建设成果有目共睹,在提高自身各项实力和吸引力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寻求各种合作的可能。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博物馆、5A级景区,恭王府所承担的职能和责任是多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接待各国前来参观的政要、官员、专家。如2009年外交部“中国文化之夜”联谊活动、2012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九次会晤文化交流活动等都是在恭王府举办的。这些看似平常的接待工作如今都已成为恭王府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契机。如今,许多海外文化机构将恭王府作为一个展示他们国家文化、艺术的地方,或在这里办展览、或在这里举办文化活动周。今年10月,墨西哥驻华大使馆就将墨西哥艺术家何塞·萨达波的版画展设在恭王府展出。

第二,发展并保持好双边、多边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建立双边的关系并使之加深,还要发展多边的关系。恭王府这些年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建立发展起来的联系,是今后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宝贵资源。双边关系中的双方可以深入开展多领域的合作,可以是彼此历史、文化、各种资源的展示,可以是文化活动的携手合作,也可以是学术上的交流。多边合作关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共识之上,各方有共同的关注、共同的目标,将这些共同点集合起来就能在某一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第三,勇于探索尝试,追求更高目标。只有不断尝试、探索和创新,才能找到最适合恭王府的、最能突出恭王府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模式,但所有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体现中国特色这一基本原则上。“2013恭王府论坛”便是恭王府做出的一次成功尝试,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专门为皇家文化遗产而设立的组织,正是凭着一股创新精神,恭王府结合自身特点,抓住了古堡和王府在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契合点,将各国的文化工作者聚集到一起探讨、交流。

结 语

2013年对于恭王府来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恰逢恭王府文物流失100周年、恭王府花园开放25周年、恭王府管理中心成立10周年和恭王府全面开放5周年。这一年,也是恭王府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极为活跃的一年。从欧美澳到亚非拉,从出国办展到项目合作,恭王府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好戏连连,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兼顾维度、广度、深度全面开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文化部直属的三家博物馆之一,恭王府正用实际行动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主动担负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扬帆远航正当时,我们有信心、有实力、有干劲,让恭王府这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新力量”早日成长为“主力军”。孙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