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的“老骥”精神

中国动画的“老骥”精神

动漫已是公认的产业“风口”,在大量年轻人涌向动漫产业时,却有一位年届花甲的画家,要将自己前后3次、历时十几年创作的“格萨尔王”题材的电影搬上银幕;同时联合中外力量制作《红山龙》动漫3部曲,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动漫巨制。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设计系教授王伟表示,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对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精神的号召,是他梳理中华文明文脉,再次焕发艺术冲动的巨大动因。

□□本报记者 郑洁

与《格萨尔王》的三次情缘

王伟是集动画、油画、连环画于一体的艺术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连环画还是脍炙人口的一种读物,那时的王伟就已经是中国权威连环画期刊《连环画报》的重点作者,曾获得多项连环画大奖。

从1988年始,全国的美术出版社开始大量退稿,与以往重金约稿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日本卡通和漫画短时间内就席卷了中国南北,连环画家的“行情”江河日下,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90年代,甚至当下依然存有影响。也是从那时开始,许多连环画家纷纷转行,搞起了动画和漫画。

彼时的中国动漫刚起步,作者、读者资源很薄弱,制作水平处在低幼阶段,制作力量主要集中在广东和上海。1992年,带着对动漫的憧憬,已经年过40岁的王伟和爱人张莹踏上了开往深圳的火车,开始了动画、漫画人生的旅程。王伟进动画圈时已是知名的连环画家,这么好基础的人才在当时的动漫圈很稀少。他在公司期间主要参与制作迪士尼动画系列片。后来,王伟北上开始为央视制作动画,为《菲菲的行业》《海尔兄弟》《三毛流浪记》等众多动画做前期,其中,206集动画片《海尔兄弟》中有175期是王伟制作的前期场景设计。

1999年,国内动画界的元老级机构上海美术电影厂要和美国机构共同投资制作西藏民间传颂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王伟为其担任总场景设计,前后共画过147幅场景图,这项合作却因各种原因夭折。2014年,好莱坞著名导演,曾执导电影《地心引力》《黑衣人》艾里克也想做西藏主题,暂名《迷踪》。王伟说:“一开始的场景设计是美国人画的,但是导演一直不满意,总感觉画的不是西藏。后来看到自己之前创作的《格萨尔王》场景设计后,才感到与心中的西藏风貌契合。虽然当时我也还没去过西藏。但是对于创作的灵感,我还是有自信的。”这充分证明了对于中国的艺术题材,中国艺术家应该保有创作上的自信。

今年,王伟的“格萨尔王” 梦迎来了新转机。国内电影导演路奇将亲力打造动画电影《格萨尔王》,并选定王伟担任美术导演,负责场景、角色等众多美术细节和艺术风格搭建工作。“这次应该会成功。中国的电影导演拍中国题材的动画,这是好的开端和模式,因为动画和电影都传承电影语言。”王伟老师说。

为此,王老师在今年10月历时半月深入西藏考察,充分了解藏区文化和宗教仪式。王伟表示,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是藏区百姓集体创作和传颂的,“格萨尔王”故事发生地位于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可以说史诗“格萨尔王”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绝佳的文化载体。

目前,电影的投资资金已到位。基于对格萨尔王的深入了解,王伟推翻了十几年前自己的一些画作,发挥了更多创意和想象力。“英雄史诗和上古时代的魔幻内容,动画是很好的载体,能想到的就能画出来,配合技术再给做出来。”他说。

中国“龙文化”已经抬头

2014年,王伟本来要与艾里克共同打造的草原题材三部曲也随着《迷踪》的终止无疾而终。那时,王伟曾走遍内蒙古多地,参阅黑城西夏遗址等,为艾里克提供了40多张场景设计。在此期间,王伟对中华文明的源头红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研究及了解,并为动画电影《红山·龙》的前期创作积攒了大量素材。十几年间,王伟为《红山·龙》画下的场景设计图多达1000多张,这些场景在考古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当地传说怪树林、巨人族等魔幻题材都融入进了他的笔下。

“虽然红山文化基于内蒙古,但不能理解为一种地方文化,它是考古界确认的目前中国文明的最早起源地。”王伟的创作冲动源于此,目前动画界具有浓郁的中国艺术风格、代表中国艺术高度、讲述中国语言的作品,精品很少。

2006年,张莹创立了一本集动画、漫画、游戏、概念艺术为一体的《幻想艺术》杂志,王伟一直担任艺术总监,把握着杂志的艺术水准及质量。他们时刻关注着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当“花木兰”被美国人拍完,“熊猫”也中西合体后,王教授很关心是否“中国龙”也会有一天被西方看中,将以何种面貌呈现?此后不久,就传来由法德电视台ARTE投资拍摄的纪录片《龙的传说》的消息,《指环王》首席概念艺术总监约翰·豪也参与其中。由于约翰·豪很早得知王伟创作的《红山·龙》,于是将王伟的前期创作推荐给纪录片团队。王伟的创作得到主创团队的欣赏和认可,并邀请王伟正式参与该团队,《龙的传说》也将给中国留下90分钟的关于中国龙的故事,制作也变成了中外合拍联合制作。

“《红山·龙》将依托考古界对上古文明确立的古国、方国、帝国几个阶段,分为三部曲,约翰·豪也将参与其中,并将和我共同做前期设计。我也希望能吸引这个纪录片团队为我服务,为中国打造文化品牌。”王伟说,他在漫画和动画领域从业近40年,“文化强国、文化自信、中国原创”等国家的精神导向,让他感觉自己之前所做的功课都有了用武之地,又进入了蓬勃的艺术创作冲动期。

王伟不参与影片投资,但主导前期原创和创作团队组建,故事大纲、场景、角色、模型、雕塑等他都已做完。对于引入国际团队讲述中国故事,他认为,“指环王模式”是场景由加拿大人设计,在新西兰拍,讲的是英国的故事——只要文化内核是中国的,应该借助多方力量互助共赢。

中国动漫的根在哪儿?

如今,包括动漫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正跟国际展开频繁的交流合作,技术上的更新也与世界步伐不二。那么,如何在一种世界趋同的面貌下保持中国文化的根或中国的美学风格?

王伟认为,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比如,三维等数字艺术表现手法和技术软件发展迅猛,但不能因此就把二维丢掉。电影《阿凡达》是数字技术的里程碑,却仍传承二维手法。中国近年来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进步很大,在背景上下了很多功夫,绘画风格较强。可电视动漫上看,仍被“喜羊羊”“熊出没”等低幼作品占领,网络频道风靡的一些国产动漫从情节、构图、人物形象等都是模仿的日漫。

王伟认为,动漫领域的美学教育和艺术实践,目前是有断层的。他的青年时期正成长于中国动画最突出的时代:50年代的《大闹天宫》、60年代的《三个和尚》、80年代的《山水情》等。“首先,那个时代的动漫创作者都在艺术上有深厚积淀,本身就是漫画家或工美大师,这跟现在活跃的‘80后’‘90后’是完全不同。艺术一定是要经过文化熏陶和无数的实践去积淀,文化底蕴和经验等带来的差距,在宫崎骏和他的学生的作品中就能明显看出。其次,吴山明的水墨《山水情》拍成动画,《三个和尚》背景就是写意风,它们都带着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写意叙事等美学典型性。”王伟表示,中国的二维美学不能丢,并考虑将其用在《红山·龙》的背景设计中。王伟认为,连环画形式也应该继承下来,它是最能训练一个人的编故事、分镜、空间联系等能力。

而至于现在年轻动漫人才的通病,王伟教授和张莹老师直指原创精神的缺失。由于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素材的挪用、拼贴、组装甚至盗用成了通病,很少有年轻人沉下心来思考,从自己对艺术的领悟和实践经验里去挖掘。

张莹表示,目前仍风靡国内的日本动漫其实泥沙俱下,早些年的《蜡笔小新》在中国很火,在日本却是禁播的,因为有很多糟粕。在张莹看来,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漫画都在“说画”(强行靠对白等驱动剧情),而画画功底很差。这是由教育和生存环境等决定的,也需要在创作上沉下心来把前期做好。“在迪斯尼,办公楼都是设计成金字塔式的,下层普通设计人员最多,顶层人才都是单独的办公室,人最少,下层都得仰望上方。“张莹说,未来,他们将和约翰·豪联合开设动漫高级研修班,主要方向就是为中国动画培养前期设计的高级人才,以弥补当下的一些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