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由湖南省湘剧院主办的“盛世华诞 湘韵流长”大型湘剧演唱会在长沙音乐厅唱响。老、中、青三代湘剧人联袂演出,展现古老湘剧的艺术魅力和薪火相传的湘剧精神,用一场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湘剧演唱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与共和国同龄的湖南省湘剧院70岁生日。
忆往昔:七十载峥嵘岁月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文代会上,田汉先生不遗余力地宣传湘剧艺人舍生忘死的抗日救亡活动,并提出建立一个湘剧团。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团(1953年更名为湖南省湘剧团,1959年扩建为湖南省湘剧院)应运而生,古老的湘剧艺术和新中国一起迎来了新生。
湖南首位梅花奖获得者、湘剧表演艺术家左大玢出生于湘剧世家,从小就见证了湘剧演出市场的火爆。她介绍,1949年至1953年,湘剧团在位于长沙五一路的联华剧院演出,七八百个座位的剧场场场爆满,有的戏迷甚至晚上带了铺盖在售票处排队,等到早上买票。1954年,左大玢进入湖南省湘剧团创办的湘剧小演员训练班,正式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年轻的时候,我们在团里经常一天演三四场戏,为了节省时间,有时前一天晚上演出完后,演员连装都不卸,第二天继续连演3场。”左大玢说,“除了湖南的戏迷,还有来自江苏、北京、广东、河南等地的忠实观众。”
在评价湖南省湘剧院走过的70年历程时,文华奖、梅花奖双料得主,74岁的湘剧表演艺术家王永光用了“翻天覆地”一词。他回忆,十几岁初入院团时,跟着团队四处演出。“为了满足当时观众对湘剧艺术的渴求,我们还经常深入煤矿、铅锌矿等矿道里为矿工唱湘剧。”王永光介绍,那时候外出演戏,道具基本是靠演员手提肩扛,100多斤重的蟒靠箱、近200斤重的配电箱,都是由两个人扛着,走两里路换一次肩。“待卸下道具,演员登上舞台,锣鼓一响,一唱一个好。”王永光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今天,院团的工作条件已是相当优越,但时代也赋予了湘剧人新的使命。”
经过一代代湘剧人的努力,湖南省湘剧院日益发展壮大。目前,院团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单位和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拥有演出团、青年团和民乐团。70年来,湖南省湘剧院先后涌现出徐绍清、彭俐侬等湘剧艺术大家以及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王阳娟、唐伯华等知名湘剧表演艺术家,创排出湘剧高腔《山鬼》《子血》《马陵道》《拜月记》《琵琶记》等风靡全国的艺术精品,近年创作的《李贞回乡》《月亮粑粑》《玉龙飞驰》等现实题材湘剧也广受好评。
看今朝:湘剧人初心不改
70年来,湖南省湘剧院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走过了一段栉风沐雨的峥嵘岁月,院团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始终不变的是湘剧人的初心,时刻肩负起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重任。
李希恩是“文革”后第一批湘剧科班生,进入湖南省湘剧院35年来,他在几代湘剧人身上始终能看到“戏大于天”的坚定信念和精气神。“大大小小的演出中,处处体现着我们团队的凝聚力。有演员在训练中受伤,大家会尽快将其送往医院;遇到演出临近但伤病还没好的情况,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打封闭针或是对嗓子进行强化治疗;妻子生产、父母生病不能陪在身边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李希恩说,“这就是湘剧人的信念。”
2002年,即将退休的左大玢挑起了培养湘剧表演人才的重担。那一年,湖南省湘剧院与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合办了湘剧学员班,左大玢陪同40名8岁至13岁的学员来到北京,白天跟着学校的课程学习基本功,晚上学习湘剧唱腔。两年后,这批学员回到湖南继续学习。因为租借的场地离市区较远,左大玢每周一早上要骑一个多小时的电动车赶到学校。她与这批学员吃住在一起,直到他们大专毕业,历时八九年,尽管这期间她已经退休。谈到院团的未来,左大玢认为,培养和锻炼演员仍是当务之急。“要注重培养德艺双馨的湘剧艺术人才,同时,要多给他们提供舞台展现机会,让他们在演出中得到提高。”左大玢说。
退休后的王永光同样三天两头往院团跑,指导中青年骨干力量复排经典是他一直坚持的工作。通过复排经典,院团演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常演剧目的更新频率也不断加快,顺应了演出市场的需求。
展未来:新时代湘韵流长
当晚的湘剧演唱会气势恢弘。由80人的乐队、70多名合唱人员、20多名主唱人员组成的演出团队,采取独唱、对唱、四重唱、大合唱等多种方式展现湘剧的艺术魅力。“这是我们首次尝试举办湘剧演唱会,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号召中青年演员向老艺术家学习,把湘剧人的情怀与担当以及关键时刻挺得起、立得住的精神传承下来。”杨向东说,“未来,我们将坚持立足传统,不断革新。”
记者注意到,当晚的演唱会舞台上,有很多年轻的湘剧面孔,青年湘剧演员曹威治便是其中之一,她参与演唱的《湘剧精神》是用湘剧弹腔、高腔编曲新创的。“我认为湘剧精神主要体现在忠、孝、节、义上。作为青年演员,我们一方面要保证传统的底子不能丢,把湘剧的经典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另一方面,要守本创新,通过调整演唱节奏,改进‘灯服道效’等方面,对古老湘剧的现代化进行有益探索。”曹威治说。
杨向东介绍,目前,湖南省湘剧院共有演职人员172人,其中,中青年约占84%,50岁以上的只有16%,可以说,这是一支青春的湘剧人队伍。“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建章立制,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让中青年学员传好接力棒。同时,抓好剧目创作这个立命之本,在复排经典和创作历史题材剧目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杨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