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水为宣言,再造一片山水——9月23日,公望美术馆开馆暨“山水宣言”展览在富春江畔开幕,使得历经数年、由普利兹克奖首位中国得主王澍担纲设计的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的富春山馆,终于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作为富春山馆的首秀,公望美术馆选择了山水画为主题,被视为对古代传统山水画的一次致敬。展览由“影响”与“响应”两大部分组成,既包含以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为代表的“元四家”经典作品,又包括明清两代30余位艺术家对《富春山居图》的追摹;既呈现了黄公望对于元明清三代画史的“影响”,又展示出当代艺术家们对这一伟大山水传统的“响应”。
山水文脉 国宝再现
“山水宣言”之“影响”部分,是 “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集结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收藏的33件珍贵文物。其中“巅峰名作”单元是元四家的经典名作,如黄公望的《富春大岭图》、《九峰雪霁图》,吴镇的《溪山高隐图》,倪瓒的《古木丛篁图》,王蒙的《风满山林》。“富春临摹”单元,展示了沈周、赵左、张宏、董其昌、查士标、高岑、恽寿平、王原祁、李为宪、沈宗敬、高树程、方琮、奚冈、黄均等大家对黄公望富春山系列画作的临摹。“公望遗韵”单元,呈现了董其昌、蓝瑛、项圣谟、王时敏、王鉴、吴历、王翚、恽寿平、王原祁、钱维城等名家对黄公望笔墨意蕴的仿效。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表示,这个展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研究黄公望以及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的一次非常好的展示,同时也是中国艺术界的一件盛事。“这次展出的两件黄公望作品,都是国宝级的作品。而沈周的《仿子久富春山居图》,也是自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关于富春山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 王亚民还透露,故宫博物院的这批藏品多数是首次走出故宫与公众见面,并且在展览之后将要休眠3年,所以弥足珍贵。
这不仅是对中国山水绘画脉络的重现,也是对时下山水画创作的一次审视。展览的第二部分“响应”正是通过当代跨界实践而递交的一份中国山水文化当代宣言,作品涵盖水墨、油画、影像、建筑、音乐、综合材料以及实验写作等多个领域,展出卓鹤君、王冬龄、王公懿、闵学林等20多位当代艺术家作品。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说:“富春山馆希望向世界呈现的,是中国人最深刻最大气的世界观的艺术,即山水。‘山水宣言’所宣告的,不只是一种古典传统。因为黄公望是他那个时代的创新者,‘山水宣言’朝向的是一项开放的事业。”
营造山水 直面自然
“富春山馆”是王澍荣获普利兹克奖后所创作的最大规模的作品。其中的公望美术馆是王澍对于富春山水的营造,更是他对于富春自然画卷的积极回应。“富春江还在,江两岸的山还在,山居何在?我们还是否能在山水之间、天地之间,怀抱对自然的谦虚态度来生存?”带着这些自我提问与对中国山水画的感受,王澍与他的团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黄公望笔下风景的290多个村庄,从仅存山居原貌的20个村落里找寻到了灵感。这座美术馆用的多是当代最普通、最便宜的石材以及从老屋拆下来的半砖片瓦,它们构成了外立面。穿过毛竹长廊,馆内空间层层叠叠,内蕴山水之势,从外部看去,整座建筑又消隐于青山之中。最终,在美术馆的整体构筑中呈现近山与远山、内山与外山呼应的构筑法则,以及高远、深远、平远视角的巧妙融合,与咫尺之遥的富春山水互相辉映。可谓以三远法造境,以山水立馆,再造了一片山水。
“我从来不做仿古建筑,从来不做假古董,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声音,真正好的建筑是把现代和传统融入进去,锋利地指向今天的现实。”王澍思考的是怎样把“富春山居”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以当代的方式再次展现。当你要做一个和山水有关的建筑时,建筑和山水的关联意味着什么?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建筑和黄公望这样的大师对话?在王澍看来,这不是个随便应对的答案。因为山水是可以360度观看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考究。
苏轼的《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澍设计的这座公望美术馆,就是一座可以横看纵看、可以远观、可以进入的建筑。沿着坡道而上,在砖石拼成的房顶上,有着如同山间小径的石板路。循路而行,很自然地就走到了楼顶,可眺望富春江,而后面就是绵延的青山。正如王澍所设想的,他的设计就是要有山水建塘,曲径通幽,眼前有景、处处有景,让山居与山水整合,让人和自然山水相融。“这里最震撼人的体验不是在室外观看,而是走进来,尤其走到最后那种感觉最强烈——来到这屋顶上已经忘了建筑有多高,好像站在巅峰,头顶只有天……”王澍说, “一个4万平方米的建筑,很容易搞成七八层楼的地标,但是我做的是一件反地标建筑,希望能更谦逊地面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