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引领上海文化发展

2016年3月26日,在2016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仪式上,5位市民代表共同按下启动装置,文化上海云正式上线。

2016年3月26日,在2016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仪式上,5位市民代表共同按下启动装置,文化上海云正式上线。

中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构建方式创新、文化民生保障政策创新、文化氛围营造抓手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创新、传统文化发展体系创新、文化跨界融合手段创新、市民文化节办节机制创新等文化创新发展工程,持续创新助推上海文化发展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

积极推动核心价值观构建方式创新

5年来,上海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作为文化发展的第一要务,重视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发展全过程,探索和运用舆论先导、艺术熏陶、服务引领、传统灌输、活动感染、市场渗透、机制撬动七种文化方式推动核心价值观构建,力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制、转化为力。在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城市户外公共放映点、微电影、微视频中,推荐放映一批彰显核心价值观题材的优秀影视艺术作品。在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载体嵌入核心价值观表达要素,丰富视觉感知,设置互动平台。利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等节庆时机,运用各种文化平台、路径、手段,推动核心价值观的正效应释放。建立各级主要领导对构建核心价值观亲自抓、负总责机制,将核心价值观构建列入各级领导和机关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层层负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着力加强文化民生保障政策创新

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着眼于市民更多的获得感,大力推进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民生建设,满足市民的多元文化需求。目前,上海共有公共图书馆240个,市区级文化馆(群艺馆)25个、博物馆124个、美术馆3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6个,东方社区信息苑运营320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可容纳200至1500人的文体广场数百个,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日臻完善。以公共文化云项目为抓手,让市民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城乡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市群艺馆牵头,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东方社区信息苑、东方社区文艺指导中心、东方永乐数字电影以及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东方系列”文化资源配送系统,为基层、社区、农村提供节目、讲座、教育培训、数字电影、文艺指导等服务,年受益近6000万人次。不断创新政府社会联动、事业企业并举、国企民营参与的文化内容供给平台,推动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320家,实现街道、乡镇的全覆盖,服务人次超过1400万。

注重开展城市文化氛围营造抓手创新

上海市政府将文化氛围营造列入重点工作推进,制定了《关于上海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三年行动计划》及10个分计划,分10类100余个项目在全市同步实施剧场、影院、影像、广场、地铁、商圈、集市、街头、机场、市民文化“十进”工程。契合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新目标和百姓文化的新需求,持续实施以建筑艺术、公共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进地铁工程。实施文化进小陆家嘴工程,将特色艺术品种和文化品牌活动引入小陆家嘴区域,服务10万白领等人群。利用城市主要广场、绿地等人群集聚区域,先后10多次举办“春之声、夏之魅、秋之恋、冬之韵”四季主题音乐会,让市民免费欣赏高雅艺术。加强文化元素在商业领域、商业营销平台的植入,在大型商业场所举办“经典与大众艺术作品展”。有针对性地组织全市各类博物馆的相关资源,重点安排体现上海城市历史文化、海派文化艺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系列藏品,在机场适宜空间加以定期、集中陈列展示。2014年6月,国内首家机场博物馆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国际出发候机厅正式开馆。

努力推动文化产业

发展路径创新

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引导上海文化产业优化布局、调整结构、集聚资源、形成规模,演艺业、影视业、动漫业、娱乐业等重点文化产业呈现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局面。影视产业发展活力突显,全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总量达1873家,上海制作完成电视剧集数连续5年处在全国前列。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集聚了银润传媒、新文化、中影(上海)国际文化、河马动画、淘米科技等一批民营企业。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影院建设,全市影院数达293家,与“十二五”末相比新增84家。电影市场不断繁荣,电影票房连续8年增长。电影创作生产佳片迭出,涌现了《辛亥革命》《高考1977》和3D动画《大闹天宫》、3D戏剧电影《霸王别姬》等一批优秀影片。演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专业剧场数量54个、可用剧场141个,全市剧场年演出场次1.6万场,年观影人次1000万以上,年演出票房收入15亿元,有27个剧场年演出场次超过150场,位居全国前列。上海设立每年总额1500万元的公益性演出专项资金,鼓励全市31家剧场定期举办公益专场演出与开展营业性演出低价票试点,5年间惠民公益票累计覆盖观众250多万人次。

大力推动传统文化

保护体系创新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引导传统文化融入市民生活。目前,全市共有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3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2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年来,共完成100余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实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重大险情的目标。推进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库数字化建设,完成《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导则》编制工作,制定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规范。开展地下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两次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建立、完善本市国有可移动文物认定体系,建立本市可移动文物分级、分类、分布名录,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社会广泛参与、部门积极联动的文物保护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博物馆,依法收藏展示文物。全市博物馆总数达到125家,藏品总数达到220万件/套。逐步建立上海市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三级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55项、市级非遗220项、区级非遗400余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4名、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800余名。立法工作实现新突破,制定出台了《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不断加强文化跨界

融合手段创新

探索实施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战略。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管理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融合发展成果。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完成《上海市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报告》,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目标与阶段任务,重点打造“一朵云”和“四个下一代”及数字博物馆群建设、东方配送系统建设、基于数字媒体与舞台装备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等重点项目。注重文化与教育融合,出台《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确定文教融合项目29项。成立了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文化资料包,用于“两馆”现场美术教学。推动上海10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为青少年提供良好参观服务,近3年免费参观博物馆的青少年观众数年均约100万人次。开展面向大中小学生的艺术普及教育,每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超过400场,覆盖各年龄段学生30多万人次。大力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2013年4月,推动上海银行成立文化特色支行;签订百亿授信协议,中国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5年内为上海影视企业发展提供13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