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专业艺术演出的精彩呈现,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的群众文化活动陆续登场,在剧场之外更为广阔的舞台上为百姓服务。艺术节前后,10余场省级活动陆续开展,其中,省级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自8月持续至11月,辐射全省,覆盖城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汇聚、展演展示、集中呈现。在此期间,各市的文化广场演出遍地开花。
活动丰富多彩,展现辽宁城乡群众精神风貌
9月11日晚,沈阳市和平区沈水湾公园云飏阁文化广场鼓乐喧天,掌声雷动,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及专场演出精彩上演。歌舞《贝加尔湖》、杂技《力与美》、唢呐独奏《秋日的喜悦》等纷至沓来,富有东北地方风情的演出吸引了1500余名观众前来欣赏,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
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坚持勤俭办节,杜绝奢华浪费,着力在创新创意、丰富内涵、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在省级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动下,全省充分利用各级公共文化单位现有设施、文体广场等场所,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既有大型文艺演出,又有小型分散性文化活动,包含了舞蹈、音乐、戏剧、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汇聚了近年来全省群众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参演作品紧扣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展现了辽宁城乡群众精神风貌,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成绩,为辽宁新一轮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特色与传统并重,呈现辽宁地域文化魅力
本次群众文化展演活动打破了以往省级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仅由省文化厅在沈阳地区举办的传统模式,选取鞍山、锦州、铁岭三地的精彩节目,根据各市的特点和专长,开展群众舞蹈展演、群众戏剧展演和群众曲艺展演,使整个展演活动特色鲜明。
艺术节开始之前的8月24日,辽宁省文化厅在鞍山举办第十届艺术节群众舞蹈展演,来自全省14个市的26个节目、近500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参与其中。节目在音乐创作、服装设计、舞蹈编排等方面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还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锦州市群众艺术馆舞蹈队演出的《同心鼓》,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辽西木偶戏融合到群舞里,显得新颖别致。舞蹈展演还有很多民族舞,比如丹东市群星舞蹈团创排的《边城鼓韵》、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创排的《顶碗舞》等,都突出展示了辽宁地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展演的原创节目都极具观赏性。据舞蹈展演评委鲁滨介绍,本次舞蹈展演几乎都是原创作品,非常接地气,比如,大连市中山区文化馆创作的《收获》,巧妙地用几把扇子来表现麦浪、麦穗、劳动的场景和丰收的景象。
艺术节期间,由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组织的3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展演展现了辽宁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抚顺地秧歌、蒙古勒津马头琴、朝鲜族农乐舞等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展演活动的最大亮点是邀请了众多的专家名角,如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田连元,评剧(韩花筱)花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以及韩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丹,沈阳相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相声表演艺术家杨振华,艺术家们表演的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段,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源于人民,回馈社会,群众演给群众看
本次群众文化展演活动体现了“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特点,是一场展现辽宁省群众文化创作成果和精神风貌的群众文化盛宴。通过举办展演,引导基层群众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综合素质高的群众文化队伍,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便于群众接受的群众文化作品。参演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节目多来源于群众生活题材,以健康向上、反映群众身边事为主题,如锦州市群众艺术馆演出的舞蹈《我与妈妈们的事儿》,讲述文化志愿者与一群敬老院老妈妈的故事,表演真挚感人,演的就是群众的身边事,引起了在场很多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