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独立剧团的生存档案

一个台湾独立剧团的生存档案

近几年来,台湾戏剧迅速发展,凭借其同台湾电影一样的清新、深刻的风格,不仅在台湾地区深受观众喜爱,在我国大陆也受到戏剧爱好者的追捧。从《往事只能回味》、《暗恋桃花源》等剧陆续来到大陆,赖声川、蔡明亮等戏剧导演也蜚声两岸,台湾戏剧逐渐融入了大陆戏剧爱好者的生活,占据了内地的部分戏剧市场。

在近日日本富山县利贺艺术公园刚落幕的“第五届亚洲导演节”上,来自台湾的栢优座剧团对荒诞派戏剧之父优内斯库的经典名剧《椅子》的创新演绎,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这个活跃在两岸的剧团是如何完成自我的突破,又是如何解决市场和产业的双重困境,记者近日采访了优座剧团的创始人、导演许栢昂。

戏剧梦想者的创业之路

记者与许栢昂相识3年。3年间,他不断奔走于两岸完成剧团的演出计划。即使深夜三、四点,他也经常在线,因为那个时间正是他创作灵感被全部激发的创作兴奋期。

许栢昂毕业于台湾戏剧大学,这也是导演李安的母校。如同李安对于电影事业的热衷,许栢昂不仅排练、出演各种剧目,还在台湾当地被邀请进行讲座,宣传他的戏剧经验与理念。许栢昂从24岁创业组建栢优座剧团到如今踏入33岁的门槛,历经9个春秋的栢优座剧团在当地已经颇有名气,不仅声望提升、邀约不断,而且每场戏的上座率逼近70%,票房收入不断攀升。2016年,栢优座剧团获得了桃园市“杰出演艺团队”的补助,政府资金的补助不仅成为剧团资金的来源,同时也为剧团的发展撑硬了腰板。

在刚刚结束的台湾“第三届青年戏曲艺术节”上,栢优座剧团以作品《恶虎青年Z》跨界戏曲、戏剧、影视等领域,大胆创新与成功实践将飞车追逐、警匪枪战等场面呈现在舞台上。同时,导演许栢昂还尝试创造了新的戏曲程式,在挑战观众想象力的同时,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对于许栢昂来说,创立栢优座剧团不仅出于理想,还出于对创作的认识。在许栢昂看来,被观众认可达到票房提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把做戏剧看成是浪漫自由的事业,并不断追求,这本身也是很有意义的。

看过栢优座剧团演出的观众对其演出都有很高的评价:“先前对于表演的接触较多的在于音乐和现代舞领域,这次因为朋友课程的需要,第二次接触了舞台剧。整场戏剧的优异表现令我大感意外,并完全弥补了场地与设施的不足。”

谈到当初选择创业做戏剧团体的原因,许栢昂说:“自由,就是自由。创作本来就应该自由的,艺术家本来就应该要反应社会,提出思考。如果创作受到限制,那还谈什么创作。正如我所提到的,台湾90%都是独立剧社,真正想要投入到戏剧产业,那绝不是按月领俸、按时在条件下创作所能办到的。如果决定不做传承者,那就要趁着黄金年华努力做一个发展者。”

独立剧团撑起台湾戏剧产业

在台湾,公立院团屈指可数,所以,独立剧团便成为了戏剧产业的中流砥柱。台湾有5000多个剧团、乐团等民间演艺团体,其中90%都是独立剧团,这些独立剧团在真正意义上支撑起台湾的戏剧产业。

当然,戏剧团体的更迭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戏剧的整体产业会一直慢慢发展,但个别剧团的兴衰是必然的。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剧团以单一核心创作者为主,那么,当这个核心创作者不再创作,就意味着这个剧团将濒临消失。

“幸运的是,剧团培养出来的观众以及专业剧场工作者不会消失。观众一旦养成习惯,便会继续观赏其他相似剧团的演出,而剧场工作者也会投身于其他的剧团工作,继续为戏剧产业服务。”许栢昂说。

台湾当地对于戏剧的政策较为开放,使得许多剧团得以拥有宽松的环境和优厚的土壤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栢优座剧团也像其他剧团一样,遇到了发展瓶颈。

“成立以来遇到的难题就是剧团经营伙伴因为路线不同而分开。”许柏昂回忆。在他看来,做剧团是一件浪漫的事,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剧团或许只是实现商业目的的手段。因为双方看法和目的不同,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路线上的分歧。像这样拆伙的事情栢优座也遇到过。

“当时制作部门与创作部门对于剧团路线产生了分歧,于是就有人离开了剧团。当剧团正值用人之际,同时新戏赶时间上演,剧团有人离开确实是个难题。所以我们只能重新开始。”许栢昂说。

不仅对于剧团发展有难题要攻克,台湾戏剧产业如今的发展也面临着困境——独立剧团众多是困境之一。剧团数量虽多但能称得上专业的却很少。剧团多数以文本取向,也就是以议题为主,而不是以演剧形式或风格发展为主。拿电影来比喻就是,剧情片多,但动作片缺乏,形式单一。这就造成剧场的赏玩性降低,虽然题材非常丰富,但形式却很溃乏。

台湾戏剧产业遇到的另一个困境就是,因为市场受到冲击,能够稳定发展的剧团越来越少,造成就业机会减少、人才流失严重、创作质量下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这是很大的问题。

面对剧团与戏剧产业的双重困境,许栢昂认为,努力培养自己的观众群、丰富演剧形式是解决当下问题的主要途径。“我期望固定剧目可以达到循环公演,当然,这是每个剧团的功课。”许栢昂说。

跨界创新 让制作带创作

栢优座剧团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制作带创作,就是经过不断的邀演,以及戏剧节的节目征选来制造创作机会和培养观众。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委托创作和戏剧节邀演两个方面,同时还有一部分就是票房收入。而剧团的支出部分,主要在于制作费与演出费上,另外还有场地的租借和仓储的固定成本。

所以,对于栢优座剧团现在的发展方向,其策略为——出品必属佳品,认真将每一部作品做成精品。区分出自己的观众,然后经营社群,在每一个作品中与观众交流、分享,将观众培养成铁杆粉丝,让观众将看演出当成是一次聚会,同时与创作者一起分享人生感悟。对于这种发展方向,许栢昂说:“观众的反响一直都很正面,而且上座率也逐年提升。”

在许栢昂看来,要定义什么是成功剧目是比较困难的,那要看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栢优座剧团很多作品都有许多好评,也都有获得入围评奖的肯定。但是,评奖的作品不一定是卖座的,卖座的作品也不一定是会获得戏剧评奖的作品。

面对现代戏剧市场,什么是戏剧发展的关键?许栢昂认为这个问题有点难,因为这也是所有独立剧团想要知道的答案。“只能说,要有市场必须先有店铺,有好的商品,有愿意买单的消费者。如果没有店铺,谈市场是荒谬的;如果没有好的商品,谈销售是荒谬的;如果商品都用送的,谈发展是荒谬的。”许栢昂说。

“剧场是兴于百业之后,衰于百业之前的。观众就像水、像风一样,是难以捉摸的,想要知道观众的偏好并不容易。对于台湾的戏剧人,其实和内地的戏剧人相似,要想抓住观众的心,就应该不变初心,写好每一个故事,排好每一出戏,并且将自己的作品推广给每一个热爱戏剧、追捧戏剧的人。”许栢昂说。

在戏剧创作上,许栢昂一直以观众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谈到栢优座剧团的优势,许栢昂认为:“我们有独创的制度与分工,根据剧团规模实际做职务安排,相对灵活。我们没有团长,有座首,就是栢优座的头脑的意思,另外还有首屈艺指、仲首(另一半的头脑)右手牧、左手牧、织手制、笔手织、工羽匠、执制等,都是因为实际职务的需求与工作分配,在制度与名称上做了新的设计。”

另外,在创作部分,栢优座的创作几乎是编导合一的,即导演与编剧通常是同一个人。这样的好处就是,在导演二度创作时,已经与编剧意志相通;在编剧再创作时,也已经考虑完导演创作的问题,创作相对完成度高。再者就是,栢优座剧团在创作形式的选择方向上,是目前台湾唯一以戏曲实验创新形式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剧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经由观众的反应来检视与修正自己。这对于发展新风格和累积观众基础,都有很大的优势,是可以作为独立剧团借鉴的良好经验。

正如许栢昂所说,栢优座坚决成功的意志一直鼓舞着大家前进。他们做自己的事业,积累自己的名声与成败,积极而灵活,面对市场的风向快速应变做出调整,没有包袱地自由创作,建立观众基础,将正能量开心地传递给合作者和每一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