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春秋谱华章 砥砺前行铸辉煌

四秩春秋谱华章 砥砺前行铸辉煌

创新是一个国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科技创新广受赞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深圳速度”成为旗帜。

自特区建立起,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体旅游发展,先后出台了促进文体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大文体旅游投入,推进了文体旅游事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助推文化旅游工作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一片“文化沙漠”上书写了文化奇迹,华丽转身为生机勃勃的“文化绿洲”。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深圳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深圳模式”。

当前,深圳正在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现代文明之城。文化创新正成为深圳一张誉满华夏、蜚声五洲的靓丽名片。

(一)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改革发展实践

提出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新目标。文化发展理念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南与先导。2003年1月正式确立并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后,深圳文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推动文化建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争当文化改革发展“领头羊”的新目标,从“文化立市”战略实施到“文化强市”目标确立,体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的坚定决心。

评选“十大观念”,引领深圳再造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以纪念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数百万人参与的“深圳十大观念”评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等十大观念成为推进深圳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十大观念”是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产物,集中反映了深圳人的精神奋斗史,是对深圳的观念变革历史和改革发展道路的审视和梳理。

提出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形态。2010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与城市主流文化发展定位,“三型文化”被正式定位为深圳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三型文化”的提出,是确立文化在城市战略中的主导地位之后的理论新探索,为夯实“文化立市”战略的价值根基、保持深圳文化的先进性、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率先提出建设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出版了《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专著,将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标准、制度、机制、服务、绩效和创新等10个方面的领先,为深圳打造“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确立了全方位的理论指导。

确定文化创意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10月,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六大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确立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主攻方向,以及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等十大产业重点,确定每年集中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的确立和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赋予了文化创新产业发展新使命,也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进一步明确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基本定位。深圳坚持在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培育海纳百川、开放包容、青春时尚、先锋现代的文化气质,着力打造国际化先进城市形象,彰显了“创意之城,时尚之都”的文化魅力。

(二)从“多样化、丰富化、便捷化”到“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加强。201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列为文化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2015年,印发《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议事规则》《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成员单位职责》,在全省各市中率先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先后制定了《深圳市基层公共文体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深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定》等一系列标准,特别是2016年深圳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及《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成为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同时,还印发了《深圳市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标准》《深圳市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标准》《深圳市基层图书馆达标评估标准》《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业务规范》等文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积极推进以社区图书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健身路径为重点的基层文体设施网络建设,努力打造“一公里文化圈”,公共文体服务的便利性不断提升。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艺术学校新址、深圳书城龙岗城、宝安城、龙华城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深圳美术馆新馆、第二深圳图书馆、市文化馆新馆等市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特别是2018年以来以实施《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为契机,加快推进深圳歌剧院等“新十大文化设施”建设,掀起了新一轮文体设施建设高潮。经过40年的创新发展,全市现有文化馆(站)78个、公共图书馆(室)673个、博物馆53个、区级以上美术场馆30家(含20家民营美术场馆)、各类体育场地约14000多个。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打造了深圳读书月、文博会艺术节、交响音乐季、外来青工文体节、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创意十二月、深圳(罗湖)粤剧节等系列品牌活动。深入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达2.43册,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罗湖区“悠·图书馆”获评2016年“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建立深圳市文化馆联盟,推动全市文化馆(站)服务上下联动、资源共建共享。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在全国首创读书月,打造了国内第一家“全民阅读网”,推出“手机阅读季”品牌活动等,2016年获评“全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

公共文体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及《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考核标准》等政策,完善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体服务机制,公共文体服务社会化、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印发《深圳市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标准》《深圳市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标准》《深圳市基层图书馆达标评估标准》《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业务规范》等文件,进一步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标准》,稳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机制建设,总分馆制建设成果在2019年全国公共文化重点改革任务现场会上介绍经验。出台《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全市街道、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90%、100%。

多方参与的共建渠道不断优化。印发《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场馆运营服务。出台《深圳市鼓励社会资本捐助公益文化体育事业实施办法》,鼓励和规范社会资本捐助公益文体事业。制定《深圳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市区公共图书馆与企业合作建成劳务工图书馆近百家,民办博物馆从2012年的16家增加到34家。出台《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办法》,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深圳市建设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创新实践”作为广东宣传文化系统唯一案例,入选《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常年实施周末、流动和高雅艺术三大系列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市每年举办周末系列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达16万场次,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宝安、南山等5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福田区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关山月美术馆被评为首批全国9家重点美术馆之一,深圳市文化馆和6个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深圳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和7个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深圳博物馆(新馆)入选第二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罗湖区09剧场《军哥剧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鹏兴社区荣获2019年全国“书香社区”称号。大鹏所城、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中英街界碑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从“文化高原”到“文化高峰”,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文艺精品创作成绩显著。实施新一轮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重新组建的深圳歌剧舞剧院,深圳交响乐团跻身全国一流交响乐团前列。成立深圳市振兴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文艺事业发展。实施文艺精品创作计划,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等主题,创作当代舞剧《追梦人》、现代粤剧《东江传奇》、交响合唱《英雄诗篇》并成功首演,创作歌曲《脚步》并拍摄音乐电视、原创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赴京汇报演出、大型合唱交响乐《人文颂》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风雪夜归人》《雷雨》获“白玉兰戏剧艺术奖”,《深圳速度日新月异》等13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歌曲《向往》《爱国之恋》《再一次出发》《信仰》、广播剧《罗湖桥》等多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每届均有多个作品荣获中宣部和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位居广东省第一。

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成功举办“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并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推出“城市文化菜单”,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盛宴。以文博会艺术节、交响音乐季、“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等为代表的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每年组派文化交流团组近百批,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两城一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建设形成鲜明特色。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被正式列入“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合会(WFIMC)”成员,深圳钢琴音乐节、深圳钢琴公开赛等影响广泛,“钢琴之城”建设成效显现。全市346家公共图书馆、235台自助图书馆和51座书香亭纳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文献外借量达1400万册次。深圳市还被国际书商联盟评为“活力图书之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2012年以来成功举办三届“中国设计大展”,连续多年举办“创意十二月”“深圳设计周”等活动,“设计之都”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四)从“支柱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实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抓住战略机遇,逐步培育起一批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黄金珠宝、文化会展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和优势品牌,打造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18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621.7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0.9%,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政策导向明确精准。2003年,深圳确立文化立市战略目标,把文化产业定位为4大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在国内率先出台《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随后又发布10余个文化产业政策和规划,涉及金融扶持、税收优惠、产业空间、产业内细分行业专项政策等。2011年印发《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优先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完备产业体系。2015年出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把创新摆在文化发展核心位置。2019年以来先后出台《关于推动深圳创意设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

文化产业高歌猛进。2011年以来,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深圳文化产业科技支撑作用突出,创意设计引领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高,“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迅猛发展,逐步培育起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黄金珠宝、文化会展等多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行业。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活跃,全市现有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超过5万个,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培育发展了腾讯、华强方特、华侨城、雅昌等一批代表性龙头企业,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30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超过40家。全市拥有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深圳文博会等四大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已建成以华侨城创意园等为代表的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61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系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园区入驻企业近8000家,就业人数近20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高于全市同期GDP增速。深圳文交所累计挂牌企业1930家,服务近30家大型文化央企,实现中央文化企业100%进场交易。

旅游发展享誉中外。深圳已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16家;现有星级酒店94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4家;旅行社1040家,电子注册导游10500余名。近年来,甘坑客家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平安金融中心都市旅游观光项目建成开放,太子湾邮轮母港开港运营,南澳渔港风情小镇、鹏城历史人文小镇、龙岐湾滨海活力小镇、溪涌山海小镇、土洋-官湖民俗文化小镇、坝光银叶小镇等六大特色滨海小镇顺利改造升级,艺象ID TOWN国际艺术区和玫瑰海岸婚庆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成使用。新大旅游项目、金沙湾国际乐园、融创冰雪综合体、小梅沙片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深圳机场口岸正式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游客出入境更加便利。整合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建立立体式旅游宣传体系,编制新版深圳旅游指南,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联合会、广深珠联盟、深莞惠汕河旅游联盟,组织旅游企业赴境内外开展联合宣传推广活动,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6年2月,深圳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大鹏新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蛇口太子湾获批设立“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盐田区通过首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华侨城集团雄踞世界旅游景区集团四强,华强集团位列世界旅游景区集团第九名,“甘坑客家小镇”被评为“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并入选“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基地)试点,东部华侨城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国家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工程的景区。深圳被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孤独星球》评为2019年全球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城市;被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列为全球十大旅游城市之一。深圳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作为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深圳全市接待游客数量从2015年的1.16亿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1.4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从2015年1244.8亿元增加至1700亿元。

引领企业全球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多渠道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和重大项目建设。2011年起,深圳市政府确定每年市财政安排5亿元扶持产业发展,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截至2018年底,市级已资助项目近4000个。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美国加州帝国郡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等地成功互建国际创意产业孵化中心,深化与国际发达城市创意产业交流合作。通过多种渠道构建与国外文化媒介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深圳本土文化产品《熊出没》等动漫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雅昌、中华商务等荣获印刷界最高奖“班尼”金奖100多座。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城市文化菜单,涵盖“文化+艺术”“文化+设计”“文化+科技”“文化+体育”等多个类别,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在华侨城、华强方特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发展模式基础上,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整合挖掘文物古迹、文化产业基地等的旅游功能,大力开发都市文化休闲旅游产品,打造“文化创意游”、“民俗民居游”等旅游新概念,相继培育出了甘坑客家小镇、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玫瑰海岸、岭南中丝园等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文化旅游景区,“玫瑰海岸”已成为南中国最大的以婚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依托资本市场发达的良好条件,构建“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业态,搭建多个“文化+金融”平台,激活文化资源。2018年,深圳首家“文化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文化银行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