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索

首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索

从2001年开始,首都图书馆开始在多个岗位引入志愿者服务工作。经过近20年的探索,在志愿者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多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对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必须思想上重视,管理上科学。要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宣传策划推广志愿服务项目,文化志愿者的招募、技能培训、岗位安排等管理工作,以及与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团队、文化志愿者的接洽工作。

创新文化志愿服务的动员方式。志愿者工作本质上是志愿者的动员工作。在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方面都可以进行创新。比如借助学校团委组织在校学生参加文化志愿服务,目前,首图志愿服务团队80%以上都是在校学生组成的团队。西城区试点开展的志愿家庭行动计划,倡导以家庭为单位加入到文化志愿服务中,这些都是志愿者动员方面的有益尝试。

优化文化志愿服务参与平台。利用公共图书馆四级网络建设系统,实现文化志愿服务对公共图书馆的有效覆盖;统一标准规范,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规范管理、常态运行;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发各级公共图书馆(室)的活力。

改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建设应与公共图书馆自身工作相联系,针对社会需求,因地制宜,积极研发符合公共图书馆服务宗旨、彰显公共图书馆服务特色的新颖独特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时项目应与志愿北京的阳光阶梯计划的分级体系相契合。

强化激励保障。定期总结表彰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和优秀志愿者,在表彰议程中设置访谈环节等,并将成果收集提炼,转化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研发体现团队或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特色的纪念品;提供适量的经济补偿,为有一定年资或服务时长的文化志愿者提供图书馆的特殊文化服务。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职业技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要建立必要工作制度,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对文化志愿服务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运行管理制度,可以避免文化志愿服务的短效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逐渐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是确保最佳秩序和保障标准使用、各方获得最大效益的有效手段。在招募、注册、培训等工作中,加强标准化建设,这样既可以激发和保护市民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又可以保障有需要的民众平等享有文化志愿服务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