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力新福建建设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力新福建建设

中共福建省文化厅党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思想和论断,开展了一系列有开创性的实践,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给福建人民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近年来,福建省文化系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文化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下,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贡献智慧和力量。

重机制构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坚持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原则,建立健全一系列保障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构建政府主导机制。设立省级和设区市级非遗保护中心;组建由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2011—2016年共建设175个传习所;扶持20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建设项目,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二是构建引导社会参与机制。全面调动社会力量,注重引导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以及民众等多方面参与,全省现有各类非遗展示场所400多个。

三是构建法律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相继颁布实施《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推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立法程序。

重项目建设,推动落实重点工作

注重源头保护,坚持规划先行、关口前移,科学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抓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建设。

一是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强化文物保护规划、管理和基础性工作,划定并公布“国保”保护范围、“省保(以上)”建设控制地带等,建立文物资源信息数据库。持续加大对137处291个点的“国保”保护力度,实施20项重点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和10项展陈提升工程。目前,福建拥有武夷山、福建土楼、鼓浪屿3项世界文化遗产,“古泉州(刺桐)史迹”被确定为我国201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三坊七巷、闽浙木拱廊桥、闽南红砖建筑4项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全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251处,其中涉台文物1515处,约占全国总数的3/4;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平台登录文物46万余件(套)。

二是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福州等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三坊七巷等6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杭县古田镇等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州市马尾区闽安村等2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实施“‘记得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计划”。

三是加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力度。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建设53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制定《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福建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

四是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建立完善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通过建设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畲族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整体保护取得良好成效。全省有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0项、代表性传承人109位,省级非遗项目490项、代表性传承人552位。

重创新传承,培育工作品牌

注重创新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方式,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的现实感、体验感,使优秀传统文化可感、可知、可信、可行。

一是创新展览展示方式。充分运用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文物、非遗工作等各方面,推进建设福建省图书馆VR数字阅读体验厅、福建博物院VR体验中心等9个VR体验中心,开发《四大名著VR导读片》《海峡梦·五缘情VR专题片》等12部VR应用宣传片。

二是建立展览展示创新示范点。在全国较早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重点传统村落等VR体验中心,建立全省文化展览展示VR场馆。实施闽台宗祠文化建设工程,推动建设一批家风家训馆、乡贤文化馆,扶持社会资本投建家风家训馆、博物馆。

三是创新展览展示推广模式。与福建各类媒体深度合作,利用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共享工程在各级网络、新媒体平台及其他视频网站开展文化遗产展播,举办福建优秀传统文化论坛讲座、研讨会等,推进绘制福建非遗文化地图。

四是创新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方式。福建现存闽剧、梨园戏、莆仙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等18个本土剧种和京剧、越剧等5个跨省剧种,以及提线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等5种木偶戏类型。近年来,福建出台《关于传承和弘扬福建戏曲的若干意见》,加大戏曲扶持力度;实施“福建戏曲保护传承与弘扬工程”“地方戏曲经典音配像工程”,建立地方戏曲剧种数据库,推动戏曲进校园,大力推进剧目创作、剧种保护、艺术传播、研究整理、生态保护等“四个中心、一个保护区”建设,打造“全国地方戏传承发展示范基地”。

重内涵挖掘,发挥宣教功能

注重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层面挖掘整理文化遗产内涵,深入阐发文化遗产精髓,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功能。

一是挖掘特色文化遗产内涵。组织朱子文化、妈祖文化、红色文化、闽台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林则徐精神等重点文化遗产研究。对朱子理学原著、朱子传说故事和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展示。加强妈祖文化理论研究,全面保护传承妈祖文化遗产。整理革命手稿文电、革命故事、革命先烈名言、革命标语口号,挖掘革命文物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入研究林则徐的著作、诗词、家训,挖掘其丰富精神内涵。

二是编写记忆丛书。编辑出版《丰富多彩的福建文化》《中国建窑建盏大观》《口述历史·福建工艺美术》《口述历史·下南洋》与“福建省非遗传统工艺技法系列丛书”等。推进福建文化记忆系列音像出版物《福建古村落》《福建工艺美术》和福建文化记忆系列图册之《妈祖信俗》出版。加强对闽派特色鲜明的福建地方美术、闽籍名家的研究。

三是出版古籍。加强和推进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省公共图书馆完成馆藏古籍登记工作,编纂《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馆藏古籍普查登记图目》等。采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手段,推进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推出林则徐《林少穆先生云左山房书目》暨相关古籍的高仿复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