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文化厅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文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湖南省委、省政府“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部署,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出了一系列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文化惠民项目,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全省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之势。
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
5年来,湖南省文化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恪守文艺工作使命和担当,上下联动全面发力,艺术创作呈现新气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立健全精品创作扶持、文艺人才引进培养、文艺评论评奖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机制,全面激发文艺发展内生动力。科学谋划文艺发展,制定出台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戏曲传承发展、舞台创作规划等政策文件。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为国有演出团体统一配送流动演出通勤车115台。
文艺活动更加丰富。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大规模开展“湘戏晋京”展演活动,集中展示湖南省舞台艺术创作成果。连续两年举办“戏曲春晚”,让观众通过网络电视感受戏曲魅力。举办“我是评委——寻找全国舞台艺术观众评委”活动,把评判权交还给观众。艺术作品更加精彩。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项目有102个。新创《桃花源记》《我叫马翠花》等大型优秀舞台剧目116台。实施“剧本创作扶持工程”,扶持舞台剧本创作110个。《月亮粑粑》《两份协议》《辛追》等优秀剧目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活动,荣获文华奖、群星奖等国家级奖项。开展精准扶贫主题创作,新创《桃花烟雨》《十八洞》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并在全省开展精准扶贫专题文艺晚会巡演29场,惠及群众4万余人。
优化服务,惠民乐民,
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
5年来,湖南省文化系统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文化精准扶贫成效明显。2016年全省文化小康建设平均实现程度达到85.6%,文化指标在全省全面小康五大类指标中提升幅度最快。推出了一批改革举措。稳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有序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改革,形成经验并逐步推广。
建设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阵地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即将开馆。长沙滨江文化园、邵阳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市县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679个。实施湖南民族县和边境县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工程。打造了一批文化活动品牌。连续5年举办的“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百姓唱主角,草根当明星,每届吸引上万支群众文艺团队、数十万群众演员参与、近千万群众观看。搭建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演出平台,举办第四届、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形成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新模式,真正成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每年开展“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演出200余场,让群众在家门口欣赏高雅艺术。每年组织开展“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文化惠民活动1万余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百姓大舞台、百姓春晚、“我们都来跳”原创广场舞、寻找“最美基层文化人”、文化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创新融合,强化监管,
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5年来,湖南省文化系统坚持以产业培育和市场监管为抓手,积极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文化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时期,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6%,高出同期经济现价增长速度3.1个百分点。突出创新求转型。数字创意产业成为湖南省“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模式,长沙天心文化产业示范园等各级各类园区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引擎作用。
积极支持省、市、县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创产品开发,首届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及高峰论坛等系列文化创意活动影响广泛。华凯创意、中广天择等公司成功上市,目前“湘字号”上市文化企业已达8家。突出融合谋发展。湖南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成绩显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建设13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和28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文化与金融紧密对接,形成包括银行贷款、基金、IPO、发债等多元化的产品合作模式。2016年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11亿元,占GDP比重达6.12%,连续3年进入全国十强。突出市场强监管。坚持“放管服”改革,文化市场主体日益壮大,2016年全省新增2029家,同比增长116%。构建文化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实施“双随机一公开”、黑名单制度等文化市场监管新机制。在全省建设“文网卫士”网吧监管平台,文化市场监管手段得到新提升。清理整顿全省7家文化类交易场所,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大文化市场执法,集中开展互联网、演出娱乐等专项整治行动。
创新形式,传承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务实有力
5年来,湖南省文化系统积极推进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湖湘传统文化更具影响力。狠抓活化保护。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文物工作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在全国率先将国有文物安全纳入省政府对市州的绩效考核内容;创新实践推广四级文物安全巡查体系。永顺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实现零的突破。创新形式讲好湖湘文物故事,“讲文物故事知家乡历史——首届湖南文物价值解读与传播大赛”反响强烈。
加强活态传承。颁布实施《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湖南省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稳投入、大效果”的文化生态区建设“湖南经验”;探索实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实施湖湘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和古籍保护计划,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突出业态创新。以大遗址、古村落、古建筑、革命历史纪念地以及非遗项目等为载体,大力发展以大遗址、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为主体的文化主题公园、艺术街区。老司城、城头山、铜官窑等一批文化遗产园区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湖湘传统文化“走出去”迈出新步伐,赴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170余批次,充分展示湖湘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