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广州市越华路116号林立的商铺和密密匝匝的居民楼中,矗立着一个一层楼高的牌坊,上面写着“杨家祠”三个大字。沿着一条一车宽的巷子向前走几十米,有着200年历史的典型广府祠堂——杨家祠便出现在眼前,大门右侧悬挂着“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标识牌。
杨匏安旧居陈列馆讲解员李华介绍,杨家祠又名泗儒书室,是广东珠海(清代香山县北山村)杨氏家族为赴省城赶考的家族子弟提供住处的族祠。
1918年,杨匏安从澳门任教结束后移居广州。他在广州10年间,主要居住在杨家祠,在此撰写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完成了中共三大会议的众多秘密筹备工作,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杨家祠是当时中共广东区委的活动场所,也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活动据点,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等经常来这里开会。在这里,瞿秋白教唱《国际歌》,刘少奇报告京汉铁路大罢工经过……
如今的杨家祠,左边有一棵新种的石榴树,门口铺着36块麻石,门楣上方有两幅壁画,一幅是清末广府壁画师陈灼文所作《雁塔题名》,另一幅是勾勒南方湿润清秀的风景的《东坡笠屐》。
这是它修缮后的样子,就在去年底以前,它还是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的样子。
去年底,考古人员在修缮南粤古驿道岐澳古道时,开始追溯杨匏安当年学习和革命的足迹。当时的杨家祠已成为广东省广业集团的家属楼,住有6户人家。杨家祠坐南朝北,原为三间二进建筑,当时只剩下前座。其空间格局也被改变:大门口加建了一座厨房,祠堂中间建了一座砖房;16平方米的西边厢被隔成了两间屋子,上为阁楼,下是客厅;东厢修了一条通向阁楼的楼梯;屋顶被开了天窗,多根横梁和檩条被白蚁蛀空。
为进一步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今年1月7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启动杨家祠住户搬迁安置、历史建筑修缮、周边环境改造及陈列布展等工作。广东省政府组建了由党史、文物、建筑、规划、美术等领域的专家构成的修缮工作专家组,并安排了专项资金。
李华说,专家组从县志里寻找杨家祠的平面图,根据史料和建筑本体的改建痕迹,结合广府祠堂的特色,不断调整修缮方案,还原杨家祠的本来面貌。在修缮过程中,专家意外发现,在杨家祠门前小道下方50厘米处,埋藏了36块清末的麻石。他们将这些麻石翻出后,调整了摆放位置,成了如今每一位走进杨家祠的观众都能踏上的历史步道。
经过近4个月的修缮,4月30日,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展出基本陈列“华南明灯——杨匏安旧居革命史迹展”。该展览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革命先驱杨匏安”,展示了杨匏安的革命事迹;第二部分为“红色据点杨家祠”,再现了杨家祠作为中共早期党团组织活动据点的历史,以及杨家祠的保护修缮历程;第三部分为“群英荟萃管东渠”,介绍陈独秀、周恩来、刘少奇等在杨家祠活动的情况。
杨家祠东厢阁楼里设置了常亮的油灯、民国复古桌椅和文房用品,复原了杨匏安挑灯写作的场景。
杨匏安旧居东厢房里,正播放着情景短片:杨匏安一身布衣,正在向两名年轻人讲述革命故事。192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六十二号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选派人员报考黄埔军校,并指明将报考人介绍信寄往杨家祠,由杨匏安转交中共广东区委。
由于杨家祠的草坪和后座已不复存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的专家花了几个月时间设计了一个梯形虚拟视觉空间,以透视壁画的形式,展示了后座与相邻天井的原貌。如今,观众戴上VR设备,就可以看到当年杨家祠的建筑全貌。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杜绍勤说,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地方不大,但意义重大,一经开放就成为著名的红色景点。目前,参观杨家祠的总人数超过3万人次,参观团体约670批次。暑假期间,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许多孩子不仅认真观看展览内容,还和工作人员一起讨论相关问题。
“向革命先烈致敬!”“今日之中国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们用献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这一代人要把这个伟大的时代守住。”“每当我站在这里,就好像走进了历史,感受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而努力的热情。心中的敬仰油然而生。”……杨家祠留言墙上,写满了观众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