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和8月21日,北京人艺排演的莎翁剧《大将军寇流兰》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期间上映两场,可容纳3000多人,有80多年历史的英国老剧院Playhouse座无虚席。由77岁的林兆华导演,“中国制造”的莎翁剧在摇滚史和莎翁史一样深厚的英国,赢得掌声和好评。
当濮存昕扮演的大将军寇流兰在复仇与亲情中纠结,不知所措时,他哭了,在场的不少观众也流下了眼泪;由窒息、痛仰两大乐队带来的慷慨激昂的重金属摇滚乐,并未把传统矜持的英国老年观众吓倒,而是赢得他们的啧啧叫好;60名群众演员来自爱丁堡,包括中国留学生,甚至华裔老师,他们甚至没有统一的着装和鞋子就闪亮登场,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演出的热情。
主题:真正的英雄是被自己人杀死的
《大将军寇流兰》的主角是英雄马修斯,故事发生在罗马共和国,大将军马修斯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屡战屡胜,获得“寇流兰大将军”的封号,并被众议员推选为执政官。但是,因为他性格高傲,不肯讨好群众,再加上护民官从中作梗,挑拨离间,使其失去群众支持,马修斯被放逐出罗马。衣衫褴褛的马修斯不得不投靠敌人伏尔斯人,并伺机复仇。在征战罗马前,他屈服于母亲和妻子的苦苦哀求,决定停战,故国罗马得以保全,他却死在敌营将领手中。
这部作品创作于1608年,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的晚期,这部剧被认为是“最不受欢迎、又争议最多”的作品,直到莎士比亚去世后7年,才得以出版。之所以钟情莎翁的这部作品,导演林兆华表示,《大将军寇流兰》涉及莎士比亚一生的思考,包括群众和统治集团的关系,国家和个人英雄主义等,选择这部作品,源于自己的英雄情结。8月21日下午,由苏格兰孔子学院组织,在爱丁堡Festival Theatre举办的“对话林兆华”英国观众见面会上,林兆华坦言,“我想表达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不是被敌人杀死的,而是被自己人杀死的”。
和《大将军寇流兰》的出版一样,这部剧能够在今年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映,同样费尽周折。林兆华导演的助理袁鸿介绍,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乔纳森·米尔斯最先注意到这部剧,经过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四度赴京商讨,尘埃得以落定。因为在中国,莎翁剧属于边缘剧,并非像主流剧那样受重视;并且演出规模庞大,除了可以在当地挑选的60名群众演员,其余60名主创演职人员的跨国演出费用,对任何组织都是很大的负担,而门票收入是远远不能收回演出成本的。幸运的是,《大将军寇流兰》最终获得中国文化部和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赞助,“中国制造”的莎翁剧得以在莎翁的故乡亮相。
导演林兆华:
舞台上表现的是我的创作冲动
“对话林兆华”英国观众见面会上,77岁的林兆华一点也不配合,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他不肯配合会议主持分析他过去的作品,说那些作品已经过时了;他坚持要离开座席,到听众中去,理由是年纪大了,耳朵背;他不喜欢学者过于迂回的提问,建议对方直入主题;对于某些提问,他甚至反问,“你这不都知道答案了,就不用我说了”,“我也不懂”,“这我管不了”。基本每位提问者都吃了闭门羹,而林兆华的个性、幽默、睿智倒是赢得了其余听众的掌声。舞台上的大将军寇流兰锋芒毕露,眼前的导演林兆华同样桀骜不驯,不肯附和讨好听众。林兆华表示,“我把我自己想要表达的,想要说的话,表现在舞台上,表现的是我的创作冲动,不为任何组织,任何人,只为我自己。”对于异议,林兆华也很会发起“反攻”,比如,当笔者问到“为什么在灯光和舞台背景上没有很多变化?”林兆华回答,“要不你来排?”让我哑口无言半分钟之后,林兆华才开始耐心地补充,因为他觉得不需要。
见面会现场发放的导演介绍手册上写道,“为追求艺术的独立性,林兆华于1990年成立了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是中国少数的独立戏剧团体之一。”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林兆华首次创作莎翁剧。1990年,林兆华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搬上舞台,他想诠释“人人都是哈姆雷特”的主题。“因为那时候,人们很困惑,面对的选择很多,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包括我自己。并且,世间充满了偶然,今天他是小丑,明天他可能是皇帝,今天他是皇帝,明天他可能是小丑,这就是现实。”边回忆以往的创作生涯,边针砭时弊,林兆华表示,“上世纪80、90年代的知识分子比现在的知识分子要可爱得多,现在的知识分子大都成为权利和资本的俘虏,可是,很无奈的是,如果你不投靠权利,不投靠资本,在现有环境下,又很难得到发展。” 林兆华不仅继续感慨,“如同大将军寇流兰,我认为,真正的英雄永远是孤独的,寂寞的。”
用摇滚乐表现
战场残酷
虽然大将军寇流兰对群众充满了隔阂和不解,林兆华却是非常欣赏群众的智慧,窒息、痛仰两支乐队,就是在北京街头的酒吧里被林兆华选中的,他表示要用摇滚乐来展现战场的残酷无情和市民的暴乱情绪。林兆华对英国观众解释,“我曾经考虑选用你们英国的摇滚乐,但是感觉太甜了,后来尝试一些德国摇滚乐,也不行,于是,就到北京的酒吧挨个听,最后选中了这两支乐队。” 林兆华特别推崇一些独立的小团体的艺术创作,他毫不讳言地指出,“戏剧就是游戏,不要把戏剧看得这么神圣,戏剧本来就是大众的,就是从民间开始的,就是群众的娱乐活动。一些有生命力的戏剧演出团体在民间,他们多由年轻人自由结合,充满创意。”
在“对话林兆华”观众见面会上,林兆华建议英国的演出公司团体以后到中国邀请戏剧演出,最好多请民间排的戏! 同样,对于英国的民间戏,林兆华也充满赞誉,并讲述了他自己的经历。他曾经邂逅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总监,问对方,“你们除了莎士比亚的戏,还有别的戏么?” 对方回答,“我们排的莎士比亚的戏就代表了戏剧的全部。”“这不是戏剧霸权吗?”林兆华反问,“你的意思是你们排的戏已经达到顶峰?” 林兆华回忆,他在莎翁的故乡偶然看过一场小剧团排演的莎翁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他认为比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排演的莎翁戏要生动得多。
林兆华称自己非常排斥主流意识形态对艺术创作的干预,他认为,只有独立,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艺术创作者才可以有突破,发展其自有的导演理念和表演美学。他也一直致力于从剧场形式上打破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与不同类型艺术间的界限。
主角演技获好评
首场演出的第二天,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这部剧所蕴含的是文化之间的碰撞,折射出中国人如何理解莎士比亚,如何解读西方的文化:一位投身战场的罗马英雄,因高傲,目中无人,被群众反对。而舞台背景突兀,只露出砖墙,仿佛在揭示一个位于十字路口的国家,所做出的无畏的充满挑战性的选择。这部剧是要揭示个人主义如何抗争乌合之众?还是对利己主义的警告?很多问题留给中国,也留给我们自己。”英国《金融时报》对这部剧的评价是“濮存昕塑造的是历经风雨、饱经风霜的寇流兰,而非趾高气扬的寇流兰;荆浩扮演的寇流兰的宿敌奥菲迪阿斯,在痛恨、崇拜、气愤和痛苦的情绪中游刃有余地转换。”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乔纳森·米尔斯(Jonathan Mills)表示“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更是世界的,他的作品激励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莎翁剧《大将军寇流兰》所反映的主题包括普通大众和统治者之间的对立,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在现在,在中国,在英国,在全世界都继续存在着。林兆华诠释的英雄寇流兰,是对整个时代的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