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丹阳南朝刻石

访丹阳南朝刻石

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君王的故里。南朝齐梁帝王在南京称帝,死后大都葬在丹阳。丹阳南朝齐梁陵墓的刻石,代表了我国南北朝时期刻石艺术的最高水平。一直希望有机会来看一看,2017年4月,正是天朗气清之时,我和华学诚教授作了一次丹阳之行。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古书上早有记载。《南齐书》《梁书》,以及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南宋陆游《入蜀记》、清代莫友芝《金石笔识》都记载了丹阳南朝陵墓刻石的情况。丹阳如今能确认的南朝陵墓刻石有11处,主要地点在陵口镇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前艾庙、金王陈村、烂石垅、三城巷、水经山村等地,其中有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齐武帝萧赜的景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等。我们选了几处实地看看。

车子把我们带到荆林乡的三城巷,这里有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萧顺之没有做过皇帝,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后,追其父顺之为文皇帝,庙号太祖。建陵坐西向东,陵前神道进口陈列有石兽、石础、神道石柱、石龟趺座各一对,都为青石,石兽分别为天禄和麒麟,威严而有神采,两翼上扬,连珠状的装饰作为兽脊,有典型的南朝风格。

神道石柱是建陵刻石的鲜明特色。同行的友人告诉我,国内现存的六朝陵墓华表有12处,只有梁文帝建陵一处是帝陵华表,华表与石兽,石础和石龟趺四对八件的刻石群,也是现存数量和品种最多的。这里的神道柱有两根,为瓦楞纹,柱上有隶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8个字,此时的隶书没有汉代的敦厚古朴,却又有楷书的几分姿媚,是南朝隶书的典型。石础上圆下方是一对环状的螭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石龟趺座。有意思的是,另一根柱上也刻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但字是反的,和另一柱对称。左为正文,从右往左读,右为反文,从左往右读。这块刻石让我想起南朝时期梁代的其他石刻。清代同治年间,张肇岑在南京访得南康简王萧绩东南神道阙的刻石。萧绩死于梁大通三年,阙当在其后所立。此刻石和丹阳梁文帝建陵的神道石柱相似,东西两阙文同,西阙文左行,东阙文右行且反书,与西阙完全对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著录过萧绩神道阙的这块刻石,类似的反文还有《萧景神道阙》。一次在南京开会,曾和华人德、白谦慎、刘涛等在南京郊外的田野里访过这块刻石,上面刻有“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共23个字,阴文,从右往左行,上面的书法用笔熟练,为南朝楷法,朴拙简劲而透出新妍之美。这个正反刻石的品种,其他朝代很少见,一般刻官衔和谥号,相当于碑额和墓盖上的文字。这里离茅山很近,在离开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的车上,我即兴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记之:

奇峰送翠作云帆,

万顷青波碧水间。

烟雨楼台观石刻,

南朝旧梦到茅山。

我们又来到丹北镇胡桥北狮子湾的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仙塘湾的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云阳街道荆林三城巷的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田家村的齐武帝萧赜景安陵转了一下,风格和建陵相似,都是典型的南朝刻法。这些刻石造型繁复,和汉代的简古不同。雕刻中的圆雕、浮雕和线雕相结合,增加了几分华贵和装饰。可惜的是,我们只是匆匆浏览,未能细细体味其中的妙处。

印象较深的还有这里刘家村梁武帝萧衍的修陵刻石。修陵是梁武帝及郗后的合葬陵寝。作为梁代的开国皇帝,在位48年,去世时86岁高龄。陵前仅存天禄一只,但十分完整。这块刻石刀法纯熟,长高都有3米多,光颈部就有一人高,远看如一只高傲的猛兽,在大地上雍容前行,十分雄伟和华美。

梁武帝萧衍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名家,也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指使御府搜集法书庋藏,提倡学钟繇,同时珍爱“二王”,对王羲之评价极高。在他的《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梁武帝和附近句容的茅山道士陶弘景交往密切,陶弘景作《与梁武帝论书启》,与梁武帝讨论钟王书法,一时传为美谈,也在汉魏南朝书论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很多地方还没来得及细细揣摩,天色已经暗下来。在回来的路上,头脑中不断涌现出丹阳南朝神兽刻石威严、华美和装饰的形象,其圆雕的小辟邪、衔珠双螭、浮雕中的莲瓣纹、龙纹、绳辫纹、线刻龙凤纹、花草纹和独特的南朝书法铭刻书体刻法,都体现了南朝刻石的杰出成就。这些不朽的作品是什么人做的,历史并没有记录下来。这让我想起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画家陆探微。谢赫在《画品》中称他“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陆探微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了“一笔画”的笔法,古人评其“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其画“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这不正是丹阳南朝刻石的风格特征吗?这些神兽刻石的创造者,不正是和陆探微一样的伟大而不知道名字的艺术家创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