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保护多措并举 盘活深植乡村文脉

挖掘保护多措并举 盘活深植乡村文脉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绿油油的田野上几只鸟儿掠过,孩子伸手指着小鸟飞去的方向,一缕阳光洒在孩子的笑脸上……画面定格,一笔一划渐成别具一格的金山农民画。色彩鲜艳,散发着乡土气息的金山农民画在上海市金山区居民家的外墙上随处可见,有描绘节庆、刻画民俗的写实之作,也有充满想象、构图夸张的写意作品。

除了农民画,这里的乡间田头、大街小巷,处处可见朱泾的花灯舞、廊下的打莲湘、亭林的腰鼓队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传统村落及其文化日渐式微、濒临消失的现象开始显现。然而,置身金山,却让人暂时告别城市的喧哗,收获一份乡村的淳朴。地处上海西南角的金山,何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能留住乡村的文脉,画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

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给金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乡村风貌。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城镇化、现代化的浪潮,如今同样拍打着古老村落的背影。如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做到故土留根、文脉传承?金山区结合自身实际,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内,将乡村文脉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工作,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发展乡土特色艺术创作,推动文化传承和特色文化进入村居、社区的日常生活,逐步让居民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2005年,金山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各街镇文体中心开展民俗文化项目普查,深入挖掘具有金山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一年后,金山又创新性地提出“一镇一品”文化项目建设,鼓励各街镇对本区域挖掘出来的特色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一方面,广泛组建文化团队,开展培训培育;另一方面,开展多层级文化活动,提升项目内涵和影响力,让老百姓在看得见这些文化民俗的同时,能够参与进来,切身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经过10多年的打造,廊下莲湘、亭林腰鼓、山阳民乐、枫泾故事、吕巷小白龙、朱泾花灯、金山卫田山歌、张堰木兰拳、金山工业区秧歌等优秀的乡土文化,不仅重回市民视野,更逐渐发展成为群文品牌项目,有的还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金山区11个街镇及金山工业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展现着新型农村社区群众文化的崭新风貌。

“东林寺的钟声回荡在绿色的大地上,欢乐的歌声汇成蓝色的海洋,在那花灯亮起的地方……”伴随着江南丝竹的旋律,扎花灯、唱花灯、跳花灯舞,每年热热闹闹的“朱泾花灯节”,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翘首盼望的本土文化大节。秉承着“优化文化阵地、活态传承项目、文化生活化”的发展理念,朱泾花灯从古老的乡土记忆,变成了百姓身边的群文活动。

无独有偶,廊下的打莲湘也在10多年的活态传承中深入人心。常住人口约3.5万的廊下,竟有逾2万人会打莲湘。他们不仅会打,还熟知莲湘文化,更将这一金山特色文化活动带到全国的舞台。而金山农民画则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了老百姓对农民画的陈旧认知与态度。“每逢周末,我都要陪孩子去枫泾画家村画画,让孩子通过农民画来熟悉金山,进而融合到本土文化中去。”家住金山的“新上海人”刘佳这样说,他在市区上班,孩子在金山上学,如今他们对色彩艳丽、充满想象力的农民画着了迷。

金山农民画是根植于江南民间艺术土壤的一枝奇葩,它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题材,融合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壁画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极具欣赏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枫泾镇中洪村建设的“金山农民画村”,吸纳优秀农民画家开辟个人画室;2008年又广邀陕西、山东、云南、天津等地农民画家入驻,建设更广意义的“中国农民画村”。金山区学校农民画教育中心的许育梅老师感慨道:“我已记不清有多少家长从最初嫌农民画土气、不上台面,排斥自己的孩子接触,到现在鼓励孩子来学农民画。”更让她欣喜的是,“很多孩子和家长在农民画中,不仅学到了画画的技巧,更体悟到了其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就这样,金山不断挖掘区域内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资源,并与吴越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古文化资源对接,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生活,让老百姓切身体验到金山传统文化及乡村文脉所带来的温润气息。

“一镇一品”工程盘活了金山的乡村文脉,“村志编纂”则拾起了金山的文化遗珠。2011年,金山区正式将编纂村志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中。2016年5月,历时5年,全区9个镇及金山工业区124个行政村全面参与的金山区首批20部村志交付印刷。农家雕花板大床是什么来头?村里出过哪些知名人物?在这些村志中,金山的历史沿革、婚丧习俗、民间传说等一目了然,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民间谚语和传说,有的甚至为文物考古提供了宝贵的佐证。金山区博物馆文保部主任王斌表示:“这些来自民间的资料,保留了传统志书中看不到的珍贵记载,也为我们今后考古挖掘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范围。”

金山四处的村落里,有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金山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文物工作方针,全面开启古桥、历史建筑本体的修缮保护工作。“十二五”期间,金山区共计开展各类文物修缮工程11项,包括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点、姚光故居、陈胡氏节孝坊等8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点。“十三五”期间,金山文物修缮计划共计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此外,金山区还创造出“原址保护”“宅基地置换”“构件性保护”“迁移性保护”“区、镇、村(居)三级联动”等诸多文保创新模式。

乡村文脉,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记忆,也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金山区整合各类资源,以制度化切实保护珍贵的历史建筑遗存,用创新的手段和模式传播、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一批批具有民俗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如今,金山区还借助优质的生态环境,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中,充分结合“一带一圈”(亭枫发展带和中部生态圈)等农业旅游集聚区的建设发展,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增强传统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金山乡村文脉,正在这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