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文化馆:去百姓最需要的地方搭舞台

济南市文化馆:去百姓最需要的地方搭舞台

地处山东济南西部新城最繁华的地带,济南市文化馆推出的诸多特色服务,极大提升了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但该馆并未满足于此。近年来,济南市文化馆以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为目标,在服务泉城市民的同时,把目光聚焦在被誉为“新市民”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及贫困村庄的群众身上。通过举办特色比赛、志愿服务进乡村等方式,济南市文化馆走出了促进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新路子。

专为外来务工者设计的才艺大赛

站在济南西站的出站口向东眺望,最显眼的建筑是省会文化艺术中心,济南市文化馆便坐落在这里。2013年搬来后,济南市文化馆的可利用面积是老馆的10倍,举办演出、开展培训的环境焕然一新。

马云飞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在济南市文化馆的舞台上表演。

3年前,马云飞来到济南,在某酒店从事帮厨工作。下班后脱下白色的工装,他最大的爱好是说相声。他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相声名家的视频,一有空便跟着学。今年3月底,2019年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才艺大赛启动。得知消息的他报了名,并一路闯入决赛。“感谢济南市文化馆,让我们这些业余文艺爱好者能有平台去锻炼和展示自己。我们的表演能获得评委和观众的认可,我们感到很幸运。”马云飞说。

从2014年至今,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才艺大赛已举办5届,累计有超过5000名选手参加,成为品牌文化活动。

回忆起大赛的历程,济南市文化馆馆长马迎春感慨不已。“2013年,济南市文化馆搬入新馆。当时周边有几个工地,每逢周末馆内有活动,工地上的建筑工人纷纷戴着安全帽来围观。”马迎春说,后来馆内专门召开座谈会,探讨能否组织一场专门针对农民工朋友的才艺比赛。

这条创意很快引起济南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的注意,并得到其大力支持。马迎春说,近些年,济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万千农民工朋友的辛勤付出。组织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才艺大赛,就是为了让他们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在异乡找到“家”的幸福感。

让文化扶贫更精准、更对口

这些年,济南市文化馆通过广泛调研走访发现,在远离市区的县(区),尤其是很多贫困乡村,当地民众也有强烈的文艺需求。这种需求单靠县(区)级文化馆无法满足。因此济南市文化馆决定走出去,开展流动服务,到广大的基层地区设立辅导点。

由于工作人员有限,济南市文化馆采取聘任的方式,邀请文艺界专家到基层辅导点培训。馆内采取“每辅导一次给予一定交通费和餐费补助”的奖励方式,以保证相关工作正常开展。马迎春说:“出乎我们预料的是,辅导员迅速与基层业余文艺团体建立起深厚感情,很多基层辅导点的学员请求增加辅导场次,费用由他们自己承担。”

山东省吕剧院的青年演员吴海涛,曾多次参与济南市文化馆组织的基层辅导培训。他曾在济南市商河县的几个村庄,为群众自发组建的吕剧庄户剧团提供培训。他说:“村民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在脱贫增收方面有压力,但这不妨碍他们对文艺的热爱。如今,我辅导过的几个村都实现了脱贫,村里的吕剧团也搞得红红火火。”

在家门口提供培训的同时,近几年,济南市文化馆还组建了馆内业务人员与社会文艺志愿者结合的“文化扶贫志愿小分队”。小分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既有专业文艺人才,也有业余文艺爱好者。在推送的服务方面,小分队也是下足了功夫,排演了诸多民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和曲艺节目,同时配合歌舞表演、杂技等。此外,根据贫困地区民众的欣赏需求,小分队还会定期选择优秀的美术展览、非遗展览等走进山区学校、贫困村。

展演培训与数字化紧密结合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充分挖掘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潜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全面融合发展。

济南市文化馆利用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定期对展演培训进行直播或录播,让有限的服务取得了无限的效果。

2018年以来,济南市文化馆直播的每场演出,网络点击量非常可观,每场平均约40万人次。

在阵地服务方面,济南市文化馆坚持品牌引领的模式,多个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开展公益培训,是文化馆的一项基本职能。自2007年起,济南市文化馆决定整合全馆资源,打造一个全新的、整体的公益培训品牌,即“新市民·新课堂”公益性艺术辅导培训班。之所以叫“新市民”,馆内主要考虑不仅要吸引本地市民参与,还要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加入进来。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新市民·新课堂”如今已同时开设有近百个班次,培训内容涉及声乐、舞蹈、表演等10多个门类。

“文化馆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常年面向社会大众,民众的需要是它存在的根本价值。”马迎春说,未来,济南市文化馆会定期通过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摸清民众的需求,摸清时代的变化,摸清民众需求在新时代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文化服务供给内容,最大限度提升文化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