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的阳光雨露温润百姓

让文化的阳光雨露温润百姓

2015年7月,山西省晋中市成为全国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晋中市由此担负起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不是为创建而创建,而是要让晋中的文化工作整体提档升级,让文化的阳光雨露更多更好地温暖滋润全市民众。必须跳出来,站在更高层次上,历史性、社会性、整体性地思考、布局示范区创建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彰显晋中文化的担当,走出晋中文化的路径,交上晋中文化的答卷。这成为晋中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指导思想。

两年来,晋中市县两级政府从领导机构的建立,各种规划、方案的制定,各层面动员部署、全面贯彻落实行动等,拉开架势、亮出实招,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计划、措施等紧密围绕文化建设;市县乡村一年四季文化活动几乎不断,在大街小巷、社区公园,各种表演、展览火热举行;全市一半以上群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参与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泛,前所未有,老百姓也因此而幸福感倍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年,是晋中文化发展史上文化氛围最浓、文化设施建设最快、文化活动最丰富、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晋中模式”

梳理晋中市示范区创建工作,不难发现,短时间内该市文化的快速发展,来自于体制内外“双轮驱动”的强力助推。无论是硬件方面的设施建设,还是软件方面服务内容的提供,市县乡村齐努力、官方民间齐上手、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齐投入,晋中市从市县到乡村、从单位到个人、从文化到其他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晋中示范区创建模式。

晋中市文化局局长巩海湛说:“文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社会性,就是通过文化的力量对全社会树风正形立标,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文化行政部门的根本作用就是高举文化大旗、铺下文化大路、搭起文化大台,让全社会更多的人理解文化、热爱文化、参与文化、大办文化,以此实现文化的根本意义。”

“全民参与文化、全民享受文化,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升华”,这是晋中市自2013年起以“全民普惠”的视角、“全民行动”的声势、“全民提高”的目标而推出的“全民文化行动”活动的主题。通过“六个文化建设”、10个“十佳”创建、民办文化扶持与引导、全民文化活动季等一系列覆盖全市的品牌活动,充分调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广大群众,以及全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巩海湛说:“自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晋中‘全民文化行动’继续致力于实现文化的公益性、惠民性、服务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让普通百姓充分享受文化生活,其规模、声势、效果远超往年。”

由于撤地设市时间较短,晋中市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过多。但近年来,这一问题已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投入大量资金予以破解。这两年,该市仅建设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非遗展示馆、工人文化宫、群众艺术馆等就投入资金10多亿元,这样史无前例的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对于并不富裕的晋中财政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还有不小的距离。在缩小和弥补这段差距的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晋中大剧院用招商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改造建设和经营管理,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把社会闲旧设施改造建设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新路子,得到山西省文化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进行推广;民营企业投资建成的晋中文化地标建筑——陌上美术馆、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建设的“晋华1919”项目等,都是社会力量参与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成功案例。

此外,自2014年以来,晋中市通过对民办文化的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先后建设了200多个民办文化展示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15个民办非遗展示馆、展演馆、传习所和保护基地,750个民办主题文化大院、绿色网吧、娱乐活动室,400个民办小剧场、小影院、小舞台,1100个民办活动广场、文化长廊等,全市11个县(区、市) “三馆一院”、全市118个乡镇17个街道的综合文化站、2725个行政村的图书室,快速完善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政府和民间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新经验。

晋中市群众文化活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接地气。通过支持、培养起来的体制外的近140支民间业余演出团队、229个文化类民间组织、1800支乡村业余文化团队,以及10多万民间文化从业人员,成为全市文艺演出繁荣发展的主力军,每年举办几千场次的各种表演、展览,给周边和当地群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加了基层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群众不仅看到了体制内团队带来的新编晋剧《王家大院》、左权小花戏《太行奶娘》和电影《好人常慧珍》《党的女儿——尹灵芝》等艺术佳作,也看到了身边人演身边事的接地气民间文艺作品。

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对于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对其进一步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晋中民办文化的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晋中市提出注重对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热情,加上政府在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方面的扶持,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提升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参与,让广大群众成为主角和受益者,这已成为晋中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点。

提升服务品质

擦亮“晋中品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改革成果作为文化为民亲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座座现代化场馆让百姓尽享文化盛宴;一个个农家书屋让农民闻着书香把钱赚;一台台群众文艺演出点燃了城乡百姓的文化激情。近年来,晋中市通过制定城市主题文化战略,打造特色文化名城,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明确特色文化定位,高扬全民文化旗帜,一批具有鲜明晋中印记的文化品牌脱颖而出。

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建设,票友村、秧歌村、花戏村、铁棍村、杂技村、美术村、书法村等不断涌现,让每个乡和村都打造出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

“十台大戏闹新春”红火依旧;“晋中社火狂欢月”全民瞩目;“文艺轻骑兵”活跃在田间地头;市民大讲堂期期精彩,听众云集;书画大讲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民文化活动季精彩纷呈;“六个文化”建设、“十佳文化”创建硕果累累;晋中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宣传周、晋中高雅艺术进校园、手工技艺大赛等一批新型文化品牌,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构成了一年四季景不同、以“花开四季·乐享全民”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些内容丰富而又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不仅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好评,也成为晋中市的一道绚丽风景和一张亮丽名片。特别是每年7月至9月集中开展的“全民文化活动季”系列活动,分为歌、舞、拳、曲、戏、工、画、书等十大类约200项,市县每年演出达3000场左右(今年的“全民文化活动季”活动演出场次预计将达5000场以上),各式展览展示活动1500多天,艺术讲座200多场次,展出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2000多件,近200万人次参与并从中受益,做到了“天天有活动,处处有歌声,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

坚守惠民本心

书写“晋中样本”

凡是有广场的地方都会有一队队舞者,他们不分年龄,欢快地跳着舞着;凡是有公园的地方总会有激情洋溢的市民聚在一起,开心地唱着演着……走进晋中,不少外地游客被这座城市浓浓的文化氛围所感染。百姓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城乡区域内的一个个场景,体现着晋中的活力,传递着晋中的风采,更彰显了晋中的魅力。

如何把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作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以造福于民,这是晋中市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晋中市本着“用文化提升城市品味、用文化彰显城市魅力、用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用文化凝聚民心民力”的工作理念,着眼“打基础、添后劲、走得远、可持续”的长远目标,绘就了晋中文化建设的崭新蓝图。

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的“晋中模式”,大胆尝试的“晋中品牌”,凝练出坚守惠民本心的“晋中样本”。一组数据真实记录着示范区创建的社会效益——

到目前为止,晋中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展陈设计完毕;市群艺馆主体封顶;晋中大剧院已投入使用,非遗展示馆进入布展阶段。全市11个县(区、市)均实现了“三馆一院”,其中4个县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综合体,有两个县正在建设中。图书馆有一级馆3个、三级馆4个,4个正在改扩建;文化馆有一级馆2个、三级馆2个,剩余7个正在改扩建,预计今年底前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全市118个乡镇17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达标并不断提档升级。

组织流动惠民演出5480场以上,免费到农村放映电影3.2万场以上;组织专题文化活动演出4900场次、展览1650天,市县文化馆人均下基层辅导28天,普遍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惠民真正做到为民服务。目前,晋中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图书馆普遍开展了文化讲坛、亲子阅读等活动,文化馆常年开展书画、舞蹈、器乐和声乐培训;全市乡级以上公共文化设施开设服务项目863项,举办各类培训讲座2839期,乡村文化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成为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

今年4月21日,新编晋剧《王家大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得到国内戏剧界和文化部等相关部委领导的好评,首都观众也感受到了浓浓的晋情晋韵。左权小花戏《太行奶娘》被文化部列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巡演重点剧目;寿阳县主旋律电影《好人常慧珍》《党的女儿——尹灵芝》等播出后被人们广泛关注;榆次区大型实景剧《轮回乌金山》、晋中艺校新编儿童秧歌剧《叫醒阳光》、和顺廉政剧《情洒老河》、文化企业推出的现代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一大批舞台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晋中民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变了群众的生活观念,邻里更加和谐、乡风更加淳朴、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在城市,伴随着文化地标的拔地而起、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读书开始融入百姓生活,看戏已经成为时尚,文化正在凝练这座城市积极向上的品格,提升它崇文厚德的形象。

“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文化审美的素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滋润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巩海湛说,晋中正举全市之力、凝全市之智做好创建工作,切实改善并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使文化发展建设成果普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