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戏,源于明代或更早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云南各地和四川、贵州部分地区。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清新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准确地说,花灯是云南省汉族民间歌舞,以清新、秀美、活泼、载歌载舞而独树一帜。
云南花灯虽产生于我国边陲,但其舞蹈能明显看出受中原及南方其他省区舞蹈文化的影响,如江南水乡舞蹈的柔美荡漾,中原道具舞、狮子灯、龙灯、蚌壳灯、虾灯、旱船的情趣追求。同时,云南花灯还包含当地少数民族舞蹈的元素,如彝族舞蹈踩跷中的曲伸,就在云南花灯中被巧妙融入。
云南花灯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存活至今的古老剧种,其以质朴反映民间生活深受百姓欢迎,而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特点,给了花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2013年12月29日,由云南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花灯歌舞剧《走婚》首次亮相即惊艳春城,并一举将云南省第十二届新剧目展演新剧目大奖及导演、编剧、音乐创作、戏曲编舞、舞台美术、表演6个单项奖收入囊中。
“做出了一次突破花灯原有艺术风格的大胆尝试,艺术地诠释了摩梭族走婚文化和爱情观,以诗化的语言和浪漫的歌舞剧形式展示了对爱的执着追求,颂扬了纯真无邪的爱情。”《走婚》导演孙晋昆说,“就《走婚》而言,它不仅具有题材上的唯一性,在形式上也具有唯一性,剧中歌舞充分结合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元素和汉族花灯音乐舞蹈元素。”
大型原创花灯歌舞剧《走婚》讲述了这样的故事: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持着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保持着纯洁的爱情信仰。他们相信,有一个叫“斯布阿纳瓦”的地方,走婚人的“哇哩”(灵魂)都安放在那里,那里是摩梭祖灵汇集的地方,是摩梭人的天堂。
剧中,汉族赶马人大拉七来到泸沽湖,小鸟用歌声引来了摩梭姑娘娜卓玛,两人邂逅,爱情烈焰熊熊燃起。为了按汉族婚俗迎娶娜卓玛,贫困潦倒的大拉七暂别了心爱的姑娘,他要随马帮去背回一座金山。春去冬来,却无音讯。传言说大拉七死在了赶马路上,噩耗让娜卓玛伤心绝望。摩梭小伙多吉在这个时候给了娜卓玛爱的温暖,娜卓玛让他走进了自己的花房。数年后,大拉七突然回到泸沽湖,腰缠万贯的他要用汉族婚俗迎娶自己的新娘。面对两个深爱的男人,娜卓玛陷入感情的纠结与茫然。汉族婚姻观念与摩梭族走婚习俗难以相容,娜卓玛身陷两难……命运只能让娜卓玛选择爱的守望,她用纯洁的灵魂承载着真诚的爱,走向“斯布阿纳瓦”——爱的天堂。
剧中大拉七由国家一级演员、云南省花灯剧院院长黄绍成扮演。黄绍成是云南省优秀青年表演艺术家,曾获云南戏剧表演“山茶花奖”“云南文学艺术新人奖”,获评“云南十大杰出青年”“云南十佳歌手”。娜卓玛由国家一级演员、云南省花灯剧院艺术总监李丹瑜扮演。李丹瑜曾获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云南省青年表演艺术家、云南省政府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一批”文学艺术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云南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建立于1954年的云南省花灯剧团,2010年更名为云南省花灯剧院,2012年转企改制为云南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云南省级国有独资演艺公司、云南花灯代表性示范性表演院团,担负着云南花灯的继承、革新、发展和出人出戏的任务。2008年,云南花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花灯剧院是云南花灯的传承保护单位。
近10年来,云南省花灯剧院创作演出的《玉海银波》、《石月亮》、《云岭华灯》、《梭椤寨》等剧目,曾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剧目奖”、第十三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等国家级大奖,并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连续5次在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中夺得金奖。剧院3次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多次为来访的外国元首演出。剧院曾受国家有关部委及云南省委、省政府派遣,参加美国“史密斯”文化节、瑞士“日内瓦艺术节”、意大利“国际茶花节”、韩国“汉城国际民俗艺术节”,还赴印度、荷兰、瑞典、挪威、南非、赤道几内亚、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访问演出。在全国同类地方戏院团中,云南省花灯剧院是出访国家数量、出国演出场次均居前列。2013年12月,剧院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今年5月,云南省花灯剧院携《走婚》参加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受到观众热议。有观众认为,在剧情表达上,《走婚》改变了花灯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今用,把古今中外的特色元素都展现了出来。
业界专家认为,《走婚》的出现是大众文化认同下的艺术探索,是在大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下进行创新,集新颖的舞台呈现、精湛的表演技艺以及精美的声腔舞蹈于一身的原创花灯歌舞剧。从题材上推陈出新到舞台布景、音乐和演员表现力方面都不同以往,《走婚》不仅仅是一出花灯歌舞剧,它所具有的跨时代的突破值得称赞。
《走婚》的音乐创作对传统花灯音乐进行了大胆探索,在充分吸收摩梭族音乐元素的同时,使用小提琴、大提琴等交响合奏,锻造出了现代音乐剧的结构。剧中,小提琴婉转缠绵,大提琴深沉忧伤,交响合奏瑰丽,单曲独奏清新,是对花灯戏音乐的重大革新和尝试。在舞蹈设计上,《走婚》也融会了摩梭舞蹈元素和当代编舞手法,全数字投景灯的使用营造出的诗化舞台语言,勾勒出月圆月缺、花开花落的爱情幻境。
(本版图文由云南省花灯剧院提供)
主创者说
爱上娜卓玛才能塑造好形象
李丹瑜(云南省花灯剧院艺术总监):作为《走婚》女主角娜卓玛的扮演者,我发自内心地喜爱娜卓玛,我相信所有的女性朋友都会与我一样喜欢娜卓玛,因为每个女人都有一个梦——追寻纯粹爱情,憧憬美好婚姻。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物质化特点明显,女性的爱情梦在这样的环境中似乎渐行渐远。观此剧,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还有一方净土、一片纯净的天空养育着摩梭人,并让他们捍卫和坚守着世代相传的摩梭文化。摩梭族和摩梭文化属于云南丽江,也属于中国和全世界。摩梭族走婚文化和爱情观是独特唯一的,把这极富传奇色彩的走婚民俗搬上舞台呈现给广大观众朋友,我非常激动。
《走婚》在全方位展现摩梭人独特走婚文化和爱情观的同时,也交织着以大拉七为代表的汉族婚恋观和以娜卓玛为代表的摩梭走婚文化与爱情观的激烈冲突和碰撞。《走婚》并不是探讨不同民族的婚恋观孰优孰劣,而是呼唤纯洁的爱情、对美好爱情亘古不变追求和向往的呐喊。娜卓玛用她纯洁的灵魂承载真诚的爱,选择了爱的守望,走向爱的天堂,这是她固守心灵家园、坚守摩梭文化的必然选择。她的选择带来的反思,才是《走婚》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摩梭女儿国独特的走婚文化环境中,没有财产、门第的羁绊,摩梭女人爱得纯净、爱得自在。剧中,爱情不束缚于财产,不是同床异梦的契约,是刻骨铭心的付出。娜卓玛让我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正是因为我爱上了娜卓玛,才能用心为观众塑造一个活生生的娜卓玛。
让花灯这朵“山茶花”更绚丽
黄绍成(云南省花灯剧院院长):云南花灯是云南一朵美丽的“山茶花”,这是周恩来总理对云南花灯的评价。云南花灯作为云南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近年来颇受观众关注,也以获得多项戏剧大奖的成绩而受到业内肯定。
从《玉海银波》、《石月亮》到《云岭华灯》、《梭椤寨》,再到《走婚》,都凝聚了几代花灯人对花灯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梦想。2008年云南花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灯艺术的保护传承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视角下得以加强。时代赋予当代花灯人传承和创新花灯艺术的使命,《走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观众爱看、耐看的戏才能称为好戏,《走婚》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云南省花灯剧院建院60年来,在花灯传统剧目传承方面下了很大气力。传统花灯的特色是戏中有舞、舞中有戏。例如,剧院保留剧目花灯小戏《老海休妻》,就是云南著名剧作家金重根据传统花灯剧《老贾休妻》锤炼改编而来,其中运用了“甩肩十字步”“前跨点步”“跳步扭胯”等一组诙谐的舞蹈语汇,表现了老海醉眼蒙眬、步履踉跄的醉态;以“矮桩步”配合“柳扇”“开合扇”等花哨的多种扇花儿,来刻画老海见到花大姐后一步三摇的神态。目前,剧院拥有数百个这样的传统剧目,长期活跃于社区乡间的舞台,充分体现了云南省花灯剧院对传统花灯表演艺术的传承。
对花灯剧目的创新,云南省花灯剧院从未停止脚步。花灯作为地方剧种源于民歌小调,在创新层面有很多优势。从发展角度看,是一个有待成熟的地方剧种,可以创新表演突破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局限,这也为进一步在戏剧题材选择和舞台呈现方面提供了很大空间。《走婚》是云南花灯发展历程中一部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标志性作品。有理由相信,《走婚》不会让观众失望,也不会让云南花灯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