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宏的器乐曲《新将军令》《青春的向往》,风格各异的柳子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唱腔选段……6月19日晚,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省柳子剧团)承办的《山东省戏曲名家高鼎铸工作室教学作品汇报音乐会》在济南举行,集中展示了山东戏曲音乐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针对戏曲音乐创作人才匮乏等现状,山东强化政策引领,推动各地市及相关高校等合力搭建平台,形成“名家引舵、群舸争流”的人才培养新局面,成效正逐步显现。
靠口传心授是不够的
高鼎铸工作室学员刘麒、王先哲等供职于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近来,除参与本单位《东方圣医》《惊蝉记》等剧目的作曲外,他们还常受邀到兄弟剧团担任配器、乐队指挥等。相似的经历,也出现在工作室其他成员的日常工作中。
戏曲音乐创作人才的“抢手”,从侧面反映了该行业人才紧缺的现状。据了解,在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中,像渔鼓戏、扽腔等稀有剧种没有专职的创作人员,吕剧、山东梆子、五音戏等目前较为活跃的剧种,能独立从事作曲的人员其年龄也普遍在50岁以上。而以“戏曲之乡”菏泽市为例,除山东梆子和枣梆外,当地土生土长的两夹弦、大弦子戏等剧种亦无专业音乐创作人员。
“由于音乐创作人才缺失,一些剧种仅靠老艺人口传心授进行新剧目创作,很难形成本剧种有代表性的声腔音乐体系。长此以往,不仅制约戏曲院团自身发展,还将直接导致剧种发展的萎缩。”戏曲理论家、作曲家高鼎铸坦言,当前,戏曲音乐创作人才的稀缺情况远比编剧、导演等领域严重,同时,该领域人才培养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从业者不仅要熟悉不同剧种的声腔历史、板式规律,还需掌握多元作曲技法,单靠院团或高校某一方都难以完成培养任务。因此,有系统的“以师带徒”传承模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名家传艺带出一批学员
正是注意到戏曲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也为进一步发挥老一辈艺术家传、帮、带作用,2017年,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今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实施办法》。《办法》明确,支持一批艺术水平高超、创作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广泛的老艺术家以“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戏曲传承、人才培养等活动,且每年为每个工作室提供20万元资金支持。
在戏曲音乐方面,从艺近60年、拥有诸多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代表作的高鼎铸受聘成为“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首批签约专家。其名下工作室成立以来,学员从4名增加至8名,涉及剧种也从最初的柳子戏扩展到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等。
当晚的音乐会不仅展示了学员独立创作的柳子戏《惊蝉记》、山东梆子《焦裕禄》等唱腔音乐选段,也同步展示了器乐创作成果,如吸收山东民歌元素再创作的唢呐独奏《情郎吟》等。高鼎铸介绍,在戏曲音乐创作中,唱腔设计和器乐编配同为塑造人物、表达剧情的重要手段,都需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技法,在工作室的教学中,也着力从这两方面对学员进行培养。
“平时在剧团,我们一般缺什么补什么,但在工作室学习更具系统性,除集体学习理论和技巧外,老师还带领我们搞创作,并对作业进行个别修改。”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作曲陈玉平说,系列实践也弥补了自己在音乐创作上的一些短板。
高鼎铸介绍,近两年来,工作室学员先后完成柳子戏《惊蝉记》、柳琴戏《崔家沟》等10余部大戏的音乐创作。“尽管在短时间内无法从整体上扭转某些剧种音乐创作人员匮乏的局面,但后备人才的活力被不断激发,他们主动找项目、组班子,创作积极性很高,令人欣慰。”他说。
多方助力戏曲人才培养常态化
在“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取得阶段成果的同时,山东还推动各地市及相关高校搭建平台,通过组织人才培训、展演展示等活动,进一步发挥名家引领作用,助力戏曲音乐人才培养从“随机”走向“常态”。
前不久,借助“中国非遗研培计划”支持,临沂大学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柳琴戏音乐创作人才培养培训班,通过专业课、理论课及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柳琴戏音乐创作人员提升技艺。在授课人员名单中,高鼎铸等省内外戏曲音乐理论或创作领域名家悉数在列。
而此前,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也曾联合山东艺术学院高层次戏曲人才培养基地等,先后5次针对地方戏作曲后备人才开展集中培训。“往期毕业的学员,有许多已成为当今山东地方戏曲音乐创作的中坚力量,另一些新学员,还需从课堂到实践反复开展几轮培训,这个过程多则需要3至5年。”高鼎铸说。
在菏泽、临沂、济宁等地市,像戏曲作曲培训班、戏曲创作培训班等一系列人才培训计划也有序开展。比如,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不仅定期组织作曲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还专门成立了一支“青创团队”。陈玉平介绍,作为“青创团队”的一员,他在进行新剧目创作之余,还要负责本单位两名年轻作曲的传、帮、带工作。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山东还将不断完善各项举措,加大政府保障扶持力度、发挥艺术名家作用、推动戏曲传播推广,进一步加强戏曲相关门类紧缺人才培养,为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创造更加优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