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好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篇大文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擦亮大运河这一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6月9日至13日,由北京市文化局牵头,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化厅(局)共同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成功主办了“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本次大展主办方还首次联合公布《大运河文化带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共计161项,展示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协同保护的新成果。
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主题展览,展馆面积1.6万余平方米,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大交流、大展示、大创新、大宣传的平台,不仅内容新、作品精,而且群众踊跃参与,5天的观众达7万余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进一步提高公众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大运河沿线各省市的非遗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精品荟萃,尽展运河地域特色
此次展览空间由1号馆、11号馆组成。走入1号馆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大运河通州段的新码头和一艘运河古船。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展陈设计,令很多观众驻足凝望。
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是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贯通南北、联通古今,融通了江南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1号馆以“大运河上的文化传统”为主题,以大运河自南向北流向为展陈环境布置主线,展示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8个省市富有运河地域文化特色的58个非遗项目。其中,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均有6个项目,河北和天津各有7个项目,北京有14个项目参展。展品近400件套,118位传承人进行了现场展示。
在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形似彩虹的优美木拱桥,被人津津乐道。如今,分布在浙江和福建等地的木拱桥仍是人们欣赏的美丽风景,而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已列入联合国第一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展览现场,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昌贵为观众讲解着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听者连连点头,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此次参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的精美作品,将画理与绣理相结合,凸显了当代艺术理念。一位女士边观赏边拍照,她说很喜欢刺绣,在展馆里还拍摄了鲁绣、汴绣、京绣作品,并将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与大家分享。她认为,无论是高端的刺绣艺术品,还是家常的刺绣服饰,都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
“北京非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燕京八绝’是宫廷艺术的代表,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燕京八绝’包括景泰蓝、玉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一位长者指着展品对身边七八岁的孩子说。
展厅内,代表了运河地域特色的蓝夹缬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唐三彩烧造技艺等非遗项目精品荟萃,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参展的各省市非遗作品都是优中选优,代表了各非遗项目中最高水平,展示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工美集团设计制作的《共襄盛事》景泰蓝赏瓶、《和韵》捧盒等一批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APEC会议等国际会议上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时送给联合国、外国政要的国礼,在展览中都与观众近距离接触。
融入现代生活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在非遗大展中可以看到,北京的荣宝斋、同仁堂、全聚德、老美华、龙顺成等老字号,河北的蔚县剪纸、江苏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安徽的宣纸制作技艺等一批精湛手艺,都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技艺和经典产品丰富着人民的美好生活。
生动呈现,观众感受非遗之美
“本次非遗大展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展示的不仅仅是图片或是安静的物件儿,更有多位非遗传承人展示精湛技艺和现实生活场景。”一位从事文化工作的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他观察到,几乎每个非遗项目都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互动交流。
咚咚锵,咚咚锵……在山东省展区挤满了观众,大家正欣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泰山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正表演着“十不闲”技艺——脑中想着词,口中唱着曲,手里舞着人,脚下踩着槌,一人身兼数职完成整台戏的演出。
演出完毕,一些好奇的观众又围拢到后台观看演出的皮影道具,有的观众还动手试试如何操作。范正安说,他以孔子周游列国为题材,专门为此次非遗大展创作了泰山皮影戏《五乘从游》。
“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河北省最大的展位背景是一片蓝底的白洋淀芦苇荡,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传承人杨丙军正拿几簇芦苇给观众讲解制作工艺。这项从上千年苇编工艺中衍生出的艺术,在这一代创新成为芦苇画。“我既是传承人,也是创始人。”杨丙军说,只有不断创新,非遗保护和传承才更有生命力。他还表示,雄安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工作来支持非遗传承发展,但他认为非遗技艺要流传下来,还需要创造更多的条件,如适宜的环境、配套的政策,才能吸引人才留下来。
73岁的李阿姨和好姐妹一同前来观看展览,她说:“来这里是为了大饱眼福,让精神享受。从小在北京长大,过去普通家庭几乎都有装点心的漆器盒子,从漆器展品中我寻找到了过去的记忆。”
“对大运河的沿革有些好奇,原以为展览只是讲历史知识,没想到展览这么丰富,非遗这么有魅力,长了很多见识,大有收获。”40多岁的张先生说。
据介绍,展览主办方特别安排了一批能让参观者现场体验的传统技艺,如京仿瓷的制作、脸谱皮影的制作、解九连环等;还安排了一批利用现代新科技体验的老技艺,如动画冰嬉图与蹴球、借助数字化进行书法练习等。这些技艺体验项目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非遗技艺的文化魅力和艺术趣味,很受观众欢迎,特别是少年儿童乐于参与,现场互动效果非常好。
传承创新,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非遗传承的重要任务。步入非遗大展的另一个展厅11号馆,一股传承创新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展厅主题为“大运河畔的文化传承”,以通州古城为展陈环境,凸显通州作为首都城市副中心在大运河文化带中的重要历史文化地位,将京津冀非遗保护工作成果等为主要内容,呈现出京津冀三地文化同源、大运河文化带各省市齐心协力、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
据介绍,该展厅有78家企业、26所高校及中小学等总计127家单位的2200余件套作品参展。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在京津冀综合成果展区,以图文形式展现了京津冀三地及北京16个区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情况。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挖掘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如积极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及组织宣传展示活动,建设非遗展示平台,开展“非遗进校园”“传承人口述记录”“非遗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等系列工作,积极推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是发展现代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方面能够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加以保护和传承,通过数字科技将传统手工艺最传神、最精彩的部分保存下来;另一方面,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于现代数字科技中,促进继承创新和文化消费。在非遗数字互动展示区,现场展示的数字互动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精确定位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最新的高科技,将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及其原生地的自然风貌进行场景重构,实现360度、全季节或重现历史场景人物事件等的全场景展示。
“景泰蓝花瓶可以在手持仪器的操作下,随意前移后进、不同角度翻转。”感受AR的观众说。
“走进北京的一个古寺大殿,可以转身观看大殿的各角度场景,非常逼真。”感受VR的观众说。
“这样的文化空间沉浸式体验让人们更有兴趣接触非遗文化。”工作人员一边教大家怎样使用设备一边强调,这种科技体验方式也特别适用非遗项目的展示与教学。
开展研培,增强非遗传承后劲
在非遗与教育展示区,重点介绍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和部分中小学的优秀学员作品、相关教材、现场课件体验等,显示出北京市在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非遗进校园”方面的工作成效。
据介绍,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文化局在原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建筑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一批高校参与其中,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切实提高了传承人群传承能力,增强了非遗传承后劲。
一组数据反映了北京市文化局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成果:
北京服装学院自2015年11月至今,开展了10期研修培训,培训学员200余人,举办了3场非遗“动态演”、3次主题“静态展”。
迄今为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了9期非遗研修班,培训非遗青年骨干传承人200余人;启动了5个非遗研习项目,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10余次研培成果展;成立了中国手工造纸联盟,建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联合创办了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参与哈密、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获批成立了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截至目前,已有101名来自京津冀、甘肃等地区从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能工巧匠参与到北京建筑大学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中,均已如期结业。
今年6月8日,首届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在中国戏曲学院开班,来自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省20个城市21个剧种的30位戏曲非遗传承人正在集中学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要展出的是京津冀地区研培学员的结业成果,以及学院师生与传承人合作研发的产品。为了呼应非遗与教育的主题,我们还邀请北京漆雕和河北威县土布传承人开设了非遗体验课。体验课大受欢迎,效果明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说,研培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各参与方都能受益。非遗传承人来学习,开拓了眼界,结识了新的朋友,对于传承的热情更高了,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更明确了。
据了解,为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北京市文化局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已认定35所大中小学为“北京市非遗培训基地”。此次非遗大展有来自全市10个区、共22所中小学的81件优秀学生作品参展,这些作品涉及剪纸、风筝制作技艺、面塑、扎染等16个非遗项目。
展陈出新,获广泛关注和好评
本次非遗大展,引来多方关注,并获得广泛好评。原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表示,大运河沿线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表现形式多样,非遗大展的亮点之一,是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角度独特新颖,这在过去尚未做过,而由北京市文化局牵头、八省市文化厅局共同主办,亮点突出,引人关注。二是展览内容丰富,显示出大运河沿线非遗项目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域性。三是展陈效果人性化、接地气,不仅有非遗项目演示,还有观众与传承人的交流,尤其是专门设置了大量观众体验区,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效果非常好。四是展品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最有特色的非遗项目,技艺精湛,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
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宋印伟说,此次非遗大展盛况空前,可圈可点。一是政府重视并支持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保障。主办方高度重视本次展览,在前期筹备阶段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作为参与方,也跟着忙了一个多月,不断调整完善展陈方案,力求效果最佳。展览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及北京市的相关领导莅临现场参观,突出了各级领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二是非遗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展览期间,观众数量一直较多,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观众在观看展品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现场体验与互动,表现出他们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三是传统工艺美术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属性愈发突出。此次展览,工艺美术技艺在非遗项目中占了近四成。
观众的热情参与和业界专家的好评,让非遗大展的主、承办方深受鼓舞。北京市的展览承办方表示,通过举办此次展览,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群加强了相互交流与学习,开拓了眼界,增强了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信心;广大民众更直观、立体地体验了非遗技艺,更深刻地感受到非遗在提高生活品位、丰富生活内容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同行业借助展会平台,增强了非遗技艺跨界融合的意识,拓宽了市场宣传营销渠道。展览期间,还邀请了部分外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驻华文化中心主任、在京留学生代表等参观展览,发挥了首都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优势,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下一步,北京市文化局将认真总结本次大展的经验,坚持以“流动的文化”为主题,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非遗资源,积极拓展“一城三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发挥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与运河沿线各兄弟省市密切协作,持之以恒地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增强非遗传承和创新能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