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一些非遗项目面临消失的困境?在保护发展非遗的同时,如何发挥其作用?……6月10日下午,面对新时期共同的机遇与挑战,多国非遗专家学者齐聚蓉城,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国际论坛上,分享本国生动的实践经验,论道非遗传承发展路径。
“今年的成都国际非遗节主题确定为‘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意在反映非遗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如中国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论坛主旨发言中所强调的,能力建设直接关系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可持续发展,传承人群的传承与当代实践能力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本届论坛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精神与保护实践为主题,吸引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位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参加。“非遗保护是全球共同的课题”“非遗传承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会上,多元观点阐述交流,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要以《公约》精神推动非遗保护的传承发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看来,非遗保护进程中,学术研究机构应当系统梳理成功的保护实践方法,并从学理上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使之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世界更广范围内发挥作用。
赞比亚旅游与艺术部部长班达分享了赞比亚在保护非遗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并回顾了赞中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很感谢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对赞比亚发展的支持和联合国帮助,我们愿与各方携手,共同为在世界范围内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贡献力量。”班达说。
历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论坛均是重头戏。多年来,论坛先后发布了《成都宣言》《成都共识》《成都展望》等成果文件,为在国际社会凝聚非遗保护的智慧与共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坛中的“平行对话”环节,成为非遗领域学术与应用很好的交流阵地。本届论坛上,刘魁立、巴莫曲布嫫等中国非遗专家及文化学者,与来自塞尔维亚、赞比亚、约旦、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白俄罗斯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两大议题展开了充分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