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宫印象

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宫印象

叶卡捷琳娜宫坐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南边约30公里处。这是一座有着历史传奇的宫殿,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宫殿。

第一,三代女皇造就的宫殿。叶卡捷琳娜宫建造历经近百年,由三代女皇所建。

第一代女皇,是彼得大帝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1684—1727年)。她本是一个立陶宛农夫的女儿,最初嫁给一个瑞典士兵。1702年,在一场俄国与瑞典的战争中,她成了俄军的俘虏,后成为彼得大帝的宠臣缅希科夫的情妇。1703年,彼得大帝在缅希科夫家中与她邂逅,从此两人结下不解之缘。1712年,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正式结为夫妻。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她登上了女皇宝座,不到两年便去世。

1712年,彼得大帝为了进一步欧化,也为了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1717年,彼得大帝下令为叶卡捷琳娜修建夏宫,选择了当时称为“萨丽”的地方,建造别墅及花园。7年之后,在1724年,共有16间正房的两层豪宅及周围的花园竣工启用,以叶卡捷琳娜的名字命名此宫殿。宫殿周围由两位荷兰工匠设计建造了花园,也被称为荷兰花园。这个地方也被改称为“皇村”。

第二代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她是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的小女儿。叶卡捷琳娜一世于1727年去世后,指定她与彼得大帝的孙子(儿子均已去世)继位,称彼得二世。彼得二世当政3年,于1730年去世。他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彼得大帝哥哥、彼得大帝的前任沙皇伊凡五世的女儿安娜,称安娜一世。1740年,安娜一世当政10年后去世,传位给安娜一世的外甥女之子伊凡六世,这时,伊凡六世只有两个月大。伊丽莎白通过政变,于1741年登上女皇宝座。伊丽莎白登上皇位后,下令推倒了叶卡捷琳娜宫的旧建筑,重新建造了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宫殿,而且大大扩展了花园。改造后的宫殿长达306米,超过了俄罗斯巴洛克时期的所有建筑。

第三代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年出生于一个德国公爵家庭,14岁随母亲来到俄罗斯。伊丽莎白一世挑选自己的外甥彼得作为继位人,并于1744年将叶卡捷琳娜确定为彼得的未婚妻。1762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皇去世,彼得继承皇位,史称彼得三世。当年,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不久彼得三世神秘死亡。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间长达34年。在俄罗斯历史上,她的历史地位仅次于彼得大帝,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曾说:假如我能够活200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1762—1796年),叶卡捷琳娜宫成为日益强大的俄罗斯帝国文化的缩影。她做了女皇不久,就下令大规模改建叶卡捷琳娜宫。同时,对原来的花园也进行了改建。当时,欧洲盛行从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向简朴的古典主义回归,这种新古典主义体现在园林的改造中,使其呈现自然形态,减少过多的人工雕琢。于是,叶卡捷琳娜宫花园中的蜿蜒小径代替了笔直的林荫路,修剪整齐的草坪变成厚密茂盛的草地,方圆规矩的池塘改为轮廓曲折的湖泊,任其自由生长的树木仿佛天然生成。这个花园被称为英国花园。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这里去世。

叶卡捷琳娜宫是一座两层楼的宫殿。宫殿外墙以蓝、白、黄色为主,据说分别代表着女主人蓝色的眼睛、白色的皮肤和金黄色的头发。鲜艳的外表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夺目,造型丰富的雕塑和凹凸有致的结构使数百米长的建筑丝毫不显得单调呆板,皇宫教堂顶部五个圆葱头式尖顶在碧空下金光闪闪。建筑装饰华美精细,耗费巨大,据说,仅外部装饰就用了约100公斤黄金。这个宫殿在18世纪后很少使用。苏联时期作为公共博物馆对外开放。二战时,宫殿受到严重损害,战后开始修复工作,直到今天仍未完成。叶卡捷林娜宫于1990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第二,叶卡捷琳娜宫成就的历史大事。彼得大帝于1725年去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整个18世纪,除彼得大帝外,俄罗斯基本是被四位女皇统治着: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安娜一世(1730—1740年)、伊丽莎白一世(1741—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近一个世纪出了四位女皇,女皇们主要居住在叶卡捷琳娜宫。在这里,她们创造了俄罗斯的历史,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8世纪是俄罗斯迅速向外扩张的时期。在彼得大帝扩张的基础上,四位女皇时期,俄罗斯发动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占领了包括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打通了黑海出海口。侵占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仅此,版图就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于1772年、1793年和1795年3次瓜分波兰,俄罗斯分得波兰46%以上的土地。在向西扩张的同时,女皇们也向东扩张。早在17世纪,俄罗斯已进入西伯利亚地区。进入18世纪,更是大规模扩张。1724年,彼得大帝命在俄国服役的丹麦人、海军准将白令组建俄罗斯第一支航海舰队,进入太平洋。在彼得大帝死后,女皇们指挥着这支舰队,到达了鄂霍茨克,到达了堪察加半岛,到达了亚洲大陆最东端,即今天的以其命名的白令海峡、白令海、白令岛,到达了阿留申群岛。

18世纪是俄罗斯民族文化开创、发展时期。彼得大帝极力主张欧化,欧洲文化大量进入俄国,欧洲文化在俄国宫廷成为主导文化,同时也日益与俄罗斯民族特点相结合,孕育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化。1739年,俄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文学家、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发表了《攻克霍丁颂》,标志着俄国新文学的诞生。在18世纪30年代,成立了附属宫廷的意大利歌剧院,从此意大利歌剧进入俄罗斯。1738年,创办了俄国第一所宫廷芭蕾舞学校。1755年,创建了莫斯科大学。1757年,创办了俄罗斯第一所美术学院。1754年至1762年,建设了冬宫,这是18世纪中叶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的杰出典范。冬宫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皇建设的,建成的这一年,伊丽莎白女皇离世。总的说,18世纪是现代俄罗斯文化艺术奠基的世纪,是继往开来、继承创新的世纪。

叶卡捷琳娜宫,不仅引领着俄罗斯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培育着文化人才。在皇村,设立贵族学校,培养贵族子弟。1811年,年仅12岁的普希金进入皇村贵族学校学习,在这里就读了6年。在这里,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怀古》,赞美了叶卡捷琳娜宫花园的美丽景色,也表现出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在这里,他参与了与激进的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创作了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普希金后来回忆叶卡捷琳娜宫时写到:“在那儿,我的青春和童年交融。在那儿,被自然和幻想抚养,我体验到了诗情、欢乐和宁静……”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继位者保罗一世继位后,于1797年颁布了一套新的继承法,从此只有皇帝的男性直嫡后裔才能登基皇位,在皇帝没有男性继承人时,女性才可以承继大统。从此,俄国女皇统治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三,叶卡捷琳娜宫的迷人之处。叶卡捷琳娜宫与欧洲其他皇宫一样,有着宏伟的气势、精美的雕塑、绚烂的色彩、豪华的装饰、铺张的陈设、奢侈的家具。同时,叶卡捷琳娜宫也有自己独到迷人之处。

一是琥珀厅。琥珀厅是叶卡捷琳娜宫最为传奇、最为绚丽、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厅。这里有着一段坎坷经历和历史之谜。1709年,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为仿效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奢华生活,命令普鲁士最有名的建筑师在自己的王宫兴建一个“琥珀厅”,即用琥珀镶嵌的墙板装饰整整一间屋子。这个工程未完之时,国王即去世,继位的威廉一世不喜欢琥珀的装饰。1716年俄罗斯与普鲁士结盟,彼得大帝到访,威廉一世将这些琥珀镶嵌的墙板送给彼得大帝作为礼物,共有14块墙板。这些墙板运到俄国后,并未引起俄罗斯人的重视。直到伊丽莎白女皇继位后,才命令意大利建筑家将这些琥珀墙板装饰在叶卡捷琳娜宫。在琥珀厅的墙面上镶嵌着6吨多重的琥珀和名贵宝石,闪耀着从柠檬黄到金红色的光芒,看到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因此也被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琥珀厅从此成为叶卡捷琳娜宫接待国宾最尊贵的场所。二战时,这些琥珀墙板被希特勒垂涎,德军将它整体撬下、装成27个箱子运走,战后下落不明。有人说,可能沉在奥地利的一个湖底。1979年,苏联决定恢复琥珀屋,1983年正式动工,德国出钱资助,开采波罗的海的琥珀矿,按照原图在叶卡捷琳娜宫的原址恢复了这个琥珀厅,2007年对外开放,整个复制工程历时25年。这里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地方。

二是叶卡捷琳娜宫有着浓浓的中国色彩。18世纪,随着俄罗斯与中国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在俄罗斯建筑中越来越多地突现出来。彼得大帝就在圣彼得堡市内的涅瓦河北岸建起了一排荷兰式的小木屋,其中专门装修了两间富有东方情调的“中国房间”。在叶卡捷琳娜宫,中国艺术也得到青睐。在叶卡捷琳娜宫,有一个“中国蓝色客厅”,墙壁镶嵌有中国风格的画幅和鎏金木雕,客厅内陈列着中国瓷器等工艺品,壁炉用青花瓷烧制,尽管不是地道的中国制品,但有着强烈的中国情调。在叶卡捷琳娜宫附近,现在还有当地人口中的“中国桥”,是一个单孔石砌拱桥,桥护栏是中国风格的石雕,由十三对花岗石雕琢成的中式高腰花瓶作桩,瓶口牵出铸铁的藤蔓花枝缠绕构成的桥护栏。在皇村,还有“中国亭”,顶部为八角形的单檐攒尖结构。当然,这些建筑确有中国风格,但又不是纯正的中国建筑,可以看作是“中俄合璧”。据说,当年在皇村专门建了一个“中国村”,大量仿造中国建筑,陈设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