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费县:巧手“绣”出致富路

山东费县:巧手“绣”出致富路

“家里割完麦了?”“今年拾掇得早,趁不忙过来取点样,再干些绣活。”初夏麦收时节,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崔家沟社区扶贫车间,这些应景的对话成为当地居民灵活就业的一个缩影。

群众所说的“绣活”,正是依托当地非遗项目——费县手绣技艺制作沂蒙香荷包、虎头帽、肚兜等的一项手艺。近年来,借助“非遗+”理念,在扶贫车间为社区群众增技、增收提供“双保险”的同时,“一针一线”也成为牵引崔家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极大动力。

为脱贫拾起“老手艺”

崔家沟社区扶贫车间的开设,与乡亲们的致富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车间负责人卞成飞是费县手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社区百姓的致富带头人。一段曾经“穷怕了”的经历,让她致力于自主创业。

2009年,卞成飞嫁到崔家沟,呈现在她面前的是行路难、吃水难、村民就医难等一系列难题。“当时,我对山里状况一无所知,但相信凭借勤奋定能改变落后局面,假如有一天创业成功了,一定要帮助村里解决缺水等问题。”

于是,卞成飞与丈夫一起走上了创业路。最初,他们筹集资金引进雕刻机生产牌匾、装裱字画,渐有起色后,卞成飞重归家庭,绣花、看孩子、操持家务。能否找到一种带动周边妇女灵活就业的门路?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当地民间的老手艺——手绣。“我从小热爱美术,喜欢收藏老物件,老一辈也留下了不少手绣作品。”卞成飞坦言,自己曾将民间手绣技艺加以研发,利用此前牌匾生意铺就的销售网络,首次赢得商机。

“菏泽的一家客户一次性求购60个香荷包。”签下首单的情景让卞成飞至今记忆犹新。从最初一人制作到逐渐吸纳学员,从2012年拥有第一间工作室到2013年起走上展会,费县手绣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卞成飞则集传承人、推广人、培训老师于一身,忙得不亦乐乎。“我自己活得有奔头,居家人员平时多了些赚头,非遗技艺也有了更多被人们了解、喜欢的机会。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卞成飞说。

助力居民“稳得住”“能致富”

崔家沟是山东省定重点贫困村,地处费县西南山套,共530户1670人,其中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

崔家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当地发扬新时期“沂蒙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的一项成果。现今的崔家沟社区有住宅楼16栋、社区服务中心1处、老年公寓50套,2016年3月底,原先530户居民一次性整体搬迁至现址。社区扶贫车间正是于那时落成的。

作为吸纳上楼居民二次择业的“居家灵活就业中心”,当地政府为该扶贫车间提供政策优惠——搭建平台、减免房租,集中力量解决妇女“不离土、不离乡,在家就能奔小康”的问题。这与卞成飞最初的心愿不谋而合。

“没想到,多年前自己迫切希望改善乡村面貌的梦想提前实现了。政府提出易地搬迁不仅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手绣技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化零为整、大有可为。”在扶贫车间优先为困难群众提供固定岗位的同时,卞成飞还发展了一批在家做工的“散户”。“不出门,不出院,看着孩子做着饭,一天能挣几十块”在崔家沟一带成为现实。

78岁的李以英是崔家沟社区居民,她坦言,按自己一天绣5片荷包算,每天收入近50元。“当了一辈子农民,离开土地还能有这样一份收成,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李以英说。据村民梁士兴介绍,每有新的绣法,车间就有专人负责传授,“老手艺”不断翻新样,也让她们这些见证了费县手绣技艺传承发展的“老人”颇感欣慰。

据崔家沟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在周边大力培育服装加工、木业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同时,积极挖掘非遗特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成绩有目共睹。据相关资料显示,崔家沟社区扶贫车间香荷包等产品年销售额达400余万元,近年来已为社区群众126人提供工作岗位,助力34名贫困人口脱贫。

辐射效应加快“走出去”步伐

依托“一针一线”的手绣技艺,在为崔家沟发展振兴助力的同时,也在周边形成辐射效应。目前,费县手绣在崔家沟社区外,形成了费县“沂蒙大姐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和天蒙旅游区、平邑县九间棚等6处加工点,“常态化”设立的培训课,为“送活到户、培训到家”的手工艺产出模式提供了保障。

杨敏是扶贫车间的固定工,学习手绣已有两年多。如今,她不单在车间完成各项手艺,还经常到加工点辅导学员。“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不同绣法的针法、配线、配色,可以将实践经验分享给初学者。”杨敏坦言,几年下来,自己不仅物质上富裕了,还通过努力让非遗技艺走进千家万户,而最为关键的是十里八乡的农民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通过工艺“能手”们的带动,周边妇女、残疾人等5000余人加入手绣制作,该非遗项目的受众面也得到较大拓展。

费县手绣还与互联网、旅游、展会等融合,积极探寻发展的可能。种种实践正加速着手绣技艺和崔家沟人“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参加各类辅导培训、交流学习,个人技艺和能力迅速提升,我明显感到视野更加开阔了。”杨敏说。

坚守技艺本体

在集制作、体验、展览于一体的崔家沟社区扶贫车间,各式各样的展品琳琅满目。其中,光香荷包就有1000多种,各式虎头帽20余种,手绣鞋垫、烟袋包等一应俱全。“费县手绣集中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沂蒙地区的风土人情。”卞成飞认为,非遗传承应融合“老味”与“新意”,力求雅俗共赏。她举例说,费县手绣以棉麻质地为主,区别于江南一带的绣品,针法有齐针、平针、挑花、铺花等种类,牡丹、荷花、梅花等都有不同绣法,尽管技艺难度不一,但基本功和核心手艺不能丢。“在熟练掌握传统的基础上,我还研发出立体绣、撮针绣等针法,使绣品上的人物与花鸟形象更生动、更逼真,而这就属于出新的部分。非遗如果一成不变,也将难以为继。”她说。

卞成飞坦言,当前手绣创意人才不足、产品一问世就被模仿等现象都是该项目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她希望政府在促进版权保护、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更多细化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