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中唯一一台少数民族戏剧,由云南省大理州白剧团创排的大型原创白剧《数西调》经过精心组织和积极筹备,即将亮相。
2014年,大理州文化局面向社会公开进行剧本(提纲)招标,《数西调》的剧本便源自省内外的30个应征剧本(提纲)中中标的3个剧本(提纲)之一,编剧六易其稿,历经大理州白剧团全体同仁与戏剧界专家、大理州民族学者进行数次研讨后,最终完成全剧排演稿。该剧主要讲述了清末民初的大理喜洲地区,白族妇女周秀珠收养杀夫仇人土匪铁姑之子阿亮,本想将其养大为奴,以慰亡夫在天之灵,但在养育过程中,与阿亮产生深厚感情,渐渐视为己出。同族聚会上,阿亮因出身受到族人蔑视,茫然出走,被当年的二匪首黑鹞鹰趁机诱入匪巢,并将阿亮身世和盘托出,周秀珠携重金上山赎儿,黑鹞鹰逼迫阿亮开枪报仇,阿亮在经历恩仇、爱恨和善恶的痛苦挣扎后,母子终得团聚的故事。
自2017年8月3日首演至今,《数西调》历经4次修改,近70场观众检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曾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文化部“2017年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提升计划”重点原创剧目专家支持项目,荣获2017年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新剧目大奖”,并于2018年,赴北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入选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为使该剧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演出单位的大理州白剧团,先后组织主创人员参加原文化部“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原创剧目”专家座谈会、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后的原文化部专家评论会,进京演出的次日,大理州白剧团又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该剧进行把脉会诊。
在打造艺术精品的同时,大理州白剧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做红色文艺轻骑兵为己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始终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数西调》自创排之后,便在大理州12个县市进行了巡回演出,为基层观众送上高水平的文化大餐。巡演过程中,很多演出地点不具备专业演出条件,但大理州白剧团本着“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演”的原则,尽最大可能保证演出效果和演出质量,经受住了基层检验。演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受到广大基层群众好评。
本次即将呈现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舞台上的《数西调》是大理州白剧团在综合了专家学者和观众的意见之后,导演张树勇和编剧李世勤经过多次沟通磨合、几易其稿的再一次重大修改提升。本次的修排集中体现在剧情、音乐、导演、表演、舞美、灯光等方面,尤其是在全剧的第三、四、五、八场改动较多。
在剧情修改方面,一是增加了阿亮对求学的渴望和周秀珠送儿入学的情节;二是将阿亮救马受伤的情节改为冒死登山求药而受伤;三是将周秀珠随马帮寻儿路过匪巢,改为周秀珠以身犯险,主动携重金到匪巢求情赎人。这些修改,增加了“戏眼”,使得剧情更加紧密,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同时更具看点和亮点。
在音乐方面,唱腔设计者在遵守传统白剧音乐的同时,不拘泥、不刻板,做到了不落窠臼。新增唱段和伴奏音乐具有白族音乐浓厚的韵味,同时音乐情绪饱满,契合人物心理。此外,本次修改还开创性地在白剧伴奏中使用了芦管。芦管声音幽咽,如泣如诉,加上悲凉的曲调,将阿亮身陷匪巢、进退维谷的满腔愁肠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大理相传了1200多年的民族乐器首次奏响白剧舞台,大大丰富了白剧的音乐形象。
在导演、表演和舞美方面,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大写意的虚拟手段映衬出传奇而真实的历史,演员表演更加细腻、走心,“奇人”“奇事”“奇情”将更加深刻烙印在观众心中。舞美将苍山洱海、南疆风物采撷成景,尽显大理风韵。针对此前有专家提出的道具布景占据表演空间的问题,也通过增设吊杆、使用纱幕等方式进行解决,使舞台更显空灵。虚实结合的手段,紧扣戏曲的审美风范,相信修改提升后的《数西调》能够全方位给观众留下浓厚的“大理印象”,让观众获得富有白族特色的审美愉悦。
这些修改,既是“密针线”,也是“立主脑”,对《数西调》的艺术品相和思想境界无疑是更上一层楼,体现出大理州白剧团要将该剧打造成看家戏,乃至打造成白剧“戏宝”的信心与决心。窥一斑而见全豹,大理州白剧团的创作者和从艺者们对待白剧艺术能够拿出“十年磨一戏”的精神和决心,潜心笃行,或许这是近年来白剧艺术欣欣向荣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