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立夏之日,穿过高楼林立的闹市区,笔者走进河南歌舞演艺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的院落,围墙上的标语随即映入眼帘——“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作为中心,以服务为目的”。火红的颜色、铿锵的话语,展示着集团如今蒸蒸日上的景象。
始建于1957年的河南省歌舞剧院,位于郑州市紫荆山路与城北路交叉路口附近。2009年11月,集团在原河南省歌舞剧院基础上改制组建。组建而成的集团下辖河南交响乐团、河南民族乐团等多家演出团体及音像出版单位,俨然成为河南省专业艺术团体的“龙头老大”,也是河南省专业音乐舞蹈及演艺事业的领航者。
改革创新
广建平台汇聚人才
2009年以前,原有的“大锅饭”制度严重压制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院团的运行效率和发展。集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刀阔斧地进行转企改制。4年来,集团逐渐建立起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代演艺企业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开创了河南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新局面。
集团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有新鲜血液融入。“我们建立了人才引进、培训、考核、激励工作机制,形成了完整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链。自2006年以来,一直采取‘末位淘汰制’,每年3月份考核,专门聘请国内外专家点评。”集团董事长周虹说,“虽然这种方法比较‘残忍’,但是不能否定它的科学性。”
如今,“人人要任务,个个争演出”在集团蔚然成风,集团现有外聘人员250余人,超过了在编人员数量。这里面,不仅有崭露头角的新人,也有声名显赫的名家。如河南交响乐团聘请国际著名指挥家汤沐海为音乐总监,河南民族乐团聘请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张列担任首任艺术总监。周虹说,如今,河南交响乐团和河南民族乐团已经成为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的两张主打名片。
就这样,集团为每名员工搭建发展的平台,也给每名职工一个美好的未来和梦想,借力集团发展的东风,员工也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铿锵前行。
艺术生产
凝心聚力“智”造精品
“5月14日,我们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的交响合唱《朝阳沟》,代表河南参加第十届深圳文博会艺术节。”周虹说这番话时,在集团排练厅内,河南省歌剧团的演职员正在紧张地排练交响合唱《朝阳沟》。
交响合唱《朝阳沟》是集团在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传统戏剧在演出形式上的一次创新。该作品自2013年5月登陆国家大剧院之后,逐渐风靡海外,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认可。
交响合唱《朝阳沟》的成功打造,只是集团打造精品剧目的一个缩影。集团总经理张振中说:“集团要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因此,我们痛下决心,回归艺术生产的根本,从艺术生产上找命脉、找出路,推出一部部精品。创造精品佳作,让传统的中原民歌、民舞、民风、民情在新时代展现新的光华和魅力,扩大中原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是我们的企盼和梦想,更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近年来,集团结合市场需求,经过认真调研、精心组织,先后创作推出了大型乐舞《风·情·河之南》、四幕歌剧《匆匆的星》、原创舞剧《太极传奇》、交响合唱剧《朝阳沟》、方言话剧《老汤》等剧目;集团所属木偶剧团先后创作排演了《牡丹仙子》、《森林里的故事》、《小木偶历险记》、《葫芦娃》、《棕棕熊历险记》等一批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剧目。
“下一步,我们将全方位出击,与许昌市政府联合打造舞剧《曹操》,与开封市政府联合打造音乐剧《蔡文姬》,还有交响乐《孙子兵法》等。另外,继河南方言话剧《老汤》之后,我们的曲艺第二部曲也被提上了日程。”周虹说。
勇拓市场
不忘初衷热心公益
精品力作为集团带来了合作的邀约、产业规模化的资本。张振中说:“集团坚持以市场和观众需求为导向,大力开拓演出市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2013年,仅有20名演职员的河南省木偶剧团在全国演出149场,创收近300万元,集团总收入也达到了1600余万元。”
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始终是集团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到访集团时,一批职工还在新乡辉县进行演出,而这只是集团2014年“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中的一场普通演出。今年,集团将把215场丰富多彩的演出送到基层百姓身边。
据周虹介绍,如今,集团公益演出越来越多:“舞台艺术送基层” 和“天天邮戏、戏送万家”活动,演出场次逐年增加;“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演出活动从不间断;河南交响乐团、河南民族乐团走向基层、面向群众,使更多百姓有更多机会接触、享受高雅艺术——一台台异彩纷呈的高水平演出,将大大满足观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公益演出为集团积累了人气、收获了美誉,而商业演出则为其增加了收益、赢得了市场。近年来,他们的演出足迹已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和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30多个国家。集团转企改制后,每年几百场的演出使演职员的工作与生活充实而富有激情。
当笔者走出集团时,整座城市在落日余晖的装扮下美轮美奂,在闹市的喧嚣中回首望去,独处一隅的集团在郁郁葱葱的梧桐掩映下,愈发厚重而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