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会13年砥砺前行

深圳文博会13年砥砺前行

5月11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13年来,深圳文博会砥砺前行,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借助文博会的平台,参展城市借势腾飞,参展企业借力成长。

贵州省曾经因为经济落后而被长期误读成缺少文化的地方。200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战略,展示贵州文化特色和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贵州省组团参加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多彩贵州街”格外引人瞩目。在这条充满民族风情的文化走廊里,其产品均使用“多彩贵州”的品牌。正是这一品牌,让人们记住了贵州文化的特色。

10多年来,贵州坚持不懈擦亮城市品牌,“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宣传语脍炙人口。贵州以市场化运作推广文化的创新之路,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

遵义杂技团早期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体制改革后,走上市场化之路。在第三届深圳文博会上,首次参展的遵义杂技团,以一出杂技歌舞剧《依依山水情》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的注意,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客商签下多份订单。在此后的文博会上,遵义杂技团不断通过文博会的平台成功“走出去”,演出场次与出国演出场次不断创下新高,让遵义杂技的品牌扬名海内外。

山西省平定砂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传承人张宏亮开发创新烧制的平定砂器获外观、实用新型、发明三大类36项国家专利,形成了独特的冠窑风格。冠窑参加了6届深圳文博会,从零开始到品牌彰显,文博会使其真正受益。

“深圳文博会购买力强、文化包容性强,逛展顾客的接受能力也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深圳的家长们愿意花钱带孩子逛文博会,既领略新科技,也不忘老手艺。”张宏亮说,每年的深圳文博会都给冠窑带来了新灵感,给冠窑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产值。

数据显示,首届深圳文博会举办时,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不到3%。到了2016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949.7亿元,占全市GDP的10%。在文博会的助推下,一系列业态丰富的分会场也成长起来,并带动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基地发展,形成了深圳纷繁多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业态,推动了深圳文化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13年前,大芬油画村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和产业模式亮相首届深圳文博会,成为深圳市文化产业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分会场,从此与文博会结下不解之缘。如今的大芬,已成长为集生产、创作、展示、交易以及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深圳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佛山市是岭南文化发源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粤剧、武术、陶艺多张文化名片,坐拥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每届深圳文博会,将这些传统文化项目展示在世人面前是佛山展馆的一大特色。从企业自发参加到政府组团,佛山与深圳文博会风雨同行。“企业单打独斗的参展形式,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力。”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月华说,政府组团参展比企业单打独斗效果好。

在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上, 12个美丽的“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被“搬”到了现场。大屏幕上,“黑茶小镇”安化县黄沙坪镇、“湘绣小镇”开福区沙坪镇、“秦简小镇”龙山县里耶镇……“文化湘军”展示独特魅力。

通过深圳文博会的平台,湖南文化产业获得更广泛关注。湖南连续举办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取得丰硕成果。美丽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园、浏阳市国际烟花创意梦工场、岳阳君山岛爱情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这些重大项目都在文博会上签约,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陈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