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响起,那木头人一下子有了灵魂,头、手、肘、腕、指和腰腿都伸屈自如,眼、口张合生动逼真,一个个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射箭,一举一动准确自然、生动传神……
国家大剧院“开张”10周年之际,近日,一出大型神话木偶剧《哪吒》从广东“闯入”大剧院的舞台,给北京的小观众带来不少新奇有趣的体验。由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创作的这部作品,通过60多个木偶演绎了哪吒闹海的故事,展示了剧院传承创新木偶艺术的成果。
哪吒闹海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偶剧《哪吒》讲述这个故事时,如何与当下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联系?在2013年开始创作该剧时,编剧、导演陈萱作为一名4岁孩子的父亲,就考虑到了这一点。
剧中,小男孩天宇为帮助被欺负的同学而打架,却因此受到批评,委屈地躲进了学校图书馆。他从孤独的吃书虫口中夺回了一本险些被吃掉的书——《哪吒》,由此走进神话世界。现实中天宇和神话里哪吒的故事双线交替发展,两位小主人公在性格上颇为相似,都有担当,也容易冲动。神话中,复生后的哪吒本想报仇雪恨,最终在母亲“放下仇恨,男儿要做的事远比仇恨大得多”的教诲中释然。现实中,天宇也开始内省、成长。
青年戏剧评论家罗丽也是一位母亲,她表示,《哪吒》所传达的“很正能量”,它着眼于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不仅让孩子懂得是非黑白,也让他们明白宽恕的意义。故事描画的天宇父子、哪吒父子以及龙王父子间的爱,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
偶戏有吸引孩子的天然魅力,该剧最大的看点是各种偶与演员同台演出,不同偶种的技术切换让人目不暇接,有的演员在剧中甚至一人分饰六角。特别是该剧在保持以广东杖头木偶为主的表演特色外,还融入了大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巨型偶、人偶等形式,哪吒成长的过程还恰到好处地使用了皮影的元素。在演绎木偶技艺的同时,该剧也使用了数字多媒体技术营造神话氛围,巧妙实现了现代生活和神话世界的自由穿越。
2014年,《哪吒》参加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在52个剧目中脱颖而出,获最佳剧目奖。2015年,在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中,该剧一举获得最佳剧目奖、演员表演奖、木偶制作奖和舞台美术奖,目前已在全国演出60多场。
“广东木偶艺术剧院十分重视木偶艺术的普及和传承,除返聘非遗传承人之外,还定期聘请老艺术家给青年演员上课,鼓励青年演员参加各级比赛和展示,以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大庆介绍,建院61年来,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已创作和排演了300多个神话、现代木偶剧与寓言、成语、课本木偶剧以及人偶童话剧。为了拓展观众群体,从2013年起,广东木偶艺术剧院先后创办了“少儿语言·表演艺术新课堂”,与广州市文化馆和社会机构共同举办“木偶表演艺术培训班和木偶制作艺术工作坊”。
此外,该剧院还参与了《广东非遗志》中《广东木偶艺术》章节的编写工作,并计划于2018年推出老艺术家张广有的《木偶戏演员的基础训练及表演》和郑华通的《郑氏杖头木偶表演概要》等著作,都是为了让岭南木偶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