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村的故事:从一碗酱汤米饭讲起

红旗村的故事:从一碗酱汤米饭讲起

4月17日是记者到达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的第三天,一夜大风给红旗村的清晨添了几丝凉意,“房东”郑京淑大妈一早就拿着小铲子跟邻居去地里挖野菜了,这种以往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现在反而成了调换口味的好食材。

锁好房门,顺手将钥匙挂在门口的树桩上,今天已经没有了刚来时的惊讶——这个边陲的小村让“夜不闭户”成为现实。照例走路去村口的朝鲜族餐厅吃早饭,今天的菜单是“酱汤米饭”,朴素的美味让记者瞬时完成了今天的“充电”。

简单的酱汤米饭让红旗村与旅游结缘。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天,两位司机驾驶的汽车在红旗村附近抛锚,得到热情的朝鲜族朴姓大嫂接待,美味的酱汤米饭、暖和的朝鲜族大炕让两位司机十分难忘,尽管大嫂百般推脱,司机临走时还是留下了两元钱。此后,每次经过红旗村两位司机都要到朴大嫂家做客,朴大嫂酱汤米饭的美名也不胫而走,成为一个特殊的司机“吃饭点”,在生产大队集体生产的年代,这一度成为朴大嫂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成为朴大嫂家和红旗村的一个“秘密”。

安图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安学斌在办公室给记者讲述了这段红旗村与酱汤米饭的故事。“朝鲜族的美食食材简单却有着独特魅力,适合大众口味,但真正让红旗村的朝鲜族餐饮乃至民俗旅游扬名的原因还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安学斌说。

红旗村坐落在松花江支流古洞河畔,1939年,日伪开拓团在这里驻扎,随后将当时朝鲜咸镜北道的居民迁入此地,村中至今还立有“日本开拓团‘二号部落’址”以及“大甸子抗日战迹地纪念碑”的石碑。1958年,这里第一次有了“红旗大队”的称谓,并于1983年正式更名为红旗村。

因为地势较低,红旗村几乎每年都会遭受古洞河水患的侵害,建于日伪时期的泥墙草房早已残破不堪。1987年,红旗村再次遭遇大水,房屋损毁严重,时任安图县城乡建设与环保委员会主任的金镇国在考察水患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延吉开饭店的一位日本朋友告诉过我,日本游客去长白山旅游总是苦于在旅途中间没有一个可以歇脚吃饭的地方。”已经77岁的金镇国陷入回忆,“当时发展朝鲜族餐饮业和民俗旅游的村落还有奶头山等地,都做得不是特别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问题。红旗村发生水灾之后,我就想到要把这个村子整体搬迁到明长公路附近。”

沿着东北亚丝绸之路安图段,有一条明月镇至长白山的旅游公路,从最初的土路到油渣路再到柏油路,这条公路一度是去往长白山旅游的唯一道路,而距离红旗村老村不远的地方就是明长公路的中间节点,这个地理位置将为红旗村带来的是发展朝鲜族民俗旅游的巨大契机。然而,整村搬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与村干部商谈到召开以党员、共青团员、妇女为主要对象的3次动员大会,再到组织村里骨干力量30余人到外地考察学习,村民建设新村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最终,红旗村上下做出了搬迁的决定。在安图县政府、万宝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红旗村开启了“滚雪球式”的搬迁工程。政府每年出资6万元帮助村民进行搬迁,1988年春,首批20户村民进行搬迁,每户分得3000元,新房修建后,每年每户向政府返还1000元,3年还清,返还的资金则用于下一批次的村民搬迁。到1991年底,共80户村民完成搬迁,没有一户拖欠来自政府的“无息贷款”,政府随后利用回流的资金帮助剩余18户特困户完成搬迁,红旗村98户村民至此全部搬迁至新址。此外,在国家和吉林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红旗村还建设了配套旅游设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在金镇国的指导下,安图县城乡建设与环保委员会设计院为红旗村进行搬迁设计时,就以建设朝鲜族民俗旅游村为前提,不仅每户都预留了室内卫生间,还专门在明长公路一侧建设了3座朝鲜族特色明显的民居,其中1座专门经营朝鲜族特色餐饮。“我还特意为这个饭店取了个名字——天池饭店。”金镇国说,“搬迁的头几年,我几乎每周都要去村里看看,红旗村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作品,也是我一直牵挂的地方。”

“1991年的整体规划改造工程是红旗村从众多朝鲜族村落中脱颖而出的另一个契机。”安学斌告诉记者,“吸收了朝鲜和韩国民居的特点,红旗村对现有民居进行改造,形成独具中国朝鲜族特色的民居样式,飞檐斗拱、黑瓦白墙、整齐划一的民居还曾被中国建筑学会评为优秀民族建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红旗村的民俗旅游业迎来全盛时代,村民明显感受到生活发生的变化。“游客多的时候村委会前的大院子里全都停满了车,不光是咱们国家的人,从哪儿来的都有,村子里可热闹了。”郑京淑大妈回忆起村子里旅游业刚开始火爆的那几年,显得有些激动。经营民宿和餐厅,贩卖野菜和特产,村民开始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1995年,时任吉林省委书记张德江为红旗村题名“红旗朝鲜族民俗村”,随着旅游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红旗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红旗村不仅在发展民俗旅游业方面先人一步,在探索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方面也敢为人先。通过与不同旅游企业合作,红旗村的民俗工艺品经营、民俗歌舞表演、民宿参观住宿等项目相继得到开发,从村民自发组织起步逐渐走上正规化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为红旗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开拓了新的路径。红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贫困人口51人,目前已脱贫13户27人,其中有5户都是依托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脱贫。69岁的朝鲜族老人李云铉夫妇因病致贫,自2017年底,李云铉加入村里的统一民宿经营队伍,接待游客住宿,村里还为他专门设置了公益性岗位——在旅游旺季为村子做保洁工作,助其实现脱贫。79岁的全永景家也是如此,加入村里的民宿经营后,家庭年收入达到上万元,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红旗村是中国朝鲜族迁徙、垦殖、抗争苦难命运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缩影,这或许就是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的原因。”安学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