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激活城市空间

艺术激活城市空间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作为创新之都、先锋之城的深圳,一直以来关注都市文化和本土艺术,无论是在体制内的美术馆还是在非官方的美术空间,各种展览和学术活动一起,共同形成了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共同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可以说,各种各具特色的展览活动彰显着这座城市文化的多样化。

地铁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每日有几十万的人流出入,同时,地铁的各种商业应运而生,各种广告和零售业充斥在地铁的空间里。在不见阳光、没有景致的地铁中,大部分人并不关注周围的环境,不过是起点到终点的匆匆穿行。但是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地铁艺术也随着地铁的建设和发展孕育而生,无论是在国内大中城市的地铁里,还是国外具有主题特色的地铁文化,地铁艺术已经从最初的装饰壁画,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深圳地铁作为特区城市文化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也在不断探索与文化艺术结合发展的道路,并进行了一系列尝试,特别是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组织和策划的一系列“文化艺术墙”,通过充分挖掘各地铁站点的人文、历史、地理等因素,用艺术的语言和图像反映着深圳本土的地域特色及文化特点。而其中的“深圳地铁美术馆”项目则开放了地铁内的空间进行艺术作品的展示,不仅打破了地铁内部装饰单调的视觉感受,而且给深圳这座城市增加了更多的艺术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启迪,体验到一座城市的文化。

刚刚落下帷幕的“城市·梦想——深圳地铁美术馆系列展”就力求打造成为在空间、时间上具有持续性、扩展性,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具有影响力、推动力的系列展览品牌。在过去3个多月里,地铁美术馆在深圳地铁9号线上梅林站、深圳地铁7号线华强南站、华新站、桃源村站四个站点,通过“生产生活”“城市建设”“社会活动”与“文化演出”4个部分,向人们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华强南站展示了土地改革以后,宝安县积极发展农业、修建水库、科学分类养蚝以及知青下乡学习等生产生活的历史影像;上梅林站展出了深圳水库建设、罗湖桥、火车站、沙头角中英街商店及宝安县城主要标志建筑等城市建设旧貌;桃源村站呈现了1967年深圳各界支持香港爱国工人大罢工与1958年深圳各界群众示威游行反对英美出兵约旦、黎巴嫩集会的社会活动画面;华新站作为一个互动艺术墙,则展出了1965年马思聪在深圳戏院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的现场、1960年红线女在深圳水库施工工地慰问民工等相关照片……充满时代情感与精神的作品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与共鸣。

此次展览作品主要依托深圳美术馆馆藏郑中健先生的摄影作品,将优秀藏品带入地铁公共空间,通过架上和架下、动态和静态、影像和装置、观看和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地铁里的艺术橱窗作为实体美术馆的一个延伸,让美术馆所谓“高大上”的作品走出美术馆物理面积和空间,使艺术不再保持“静态”,激活空间,走到地铁美术馆这样最接地气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优秀而富有意味的艺术作品。我想,这不仅是美术馆自身的有益尝试和公共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地铁美术馆作为一个流动的美术馆与众不同的地方。希望通过流动美术馆的展览策划,让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在地铁的公共空间展示,使深圳地铁拥有自己的地铁文化,并在国内外地铁文化中独具特色。

与一般美术馆博物馆不同的是,地铁美术馆每天面对的是庞大而多变的流动观众,为了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地方特色,“城市·梦想——深圳地铁美术馆系列展”立足于本土艺术,从“城市与记忆”“城市与经典”与“城市与创客”3个方面切入到深圳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通过多样的艺术呈现,为地铁美术馆打造多样的视觉体验空间。通过系列展览的举办,一方面让艺术作品“走进”公共空间,让广大市民在搭乘地铁的时候就能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展览从本土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入手,通过影像、绘画、雕塑、装置等艺术形式,让大家通过艺术作品了解我们自身的文化和特色,并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