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召唤我们为人民创作与表演

中央民族乐团在新春之际组织5个采风小组分赴广东、贵州、福建、陕西对广东音乐、贵州侗族大歌和苗族飞歌、福建南音、西安鼓乐进行民间音乐和民歌的采风学习,其目的就是让乐团的青年演奏家、歌唱家了解传统、认识传统,使他们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多一份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并为开拓当代舞台艺术创作与表演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也是发展民族音乐事业最有效的途径。

生活召唤我们为人民创作与表演

3月15日,琵琶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吴玉霞带领26位合唱队员踏上了前往贵州的学习之路。一路辗转9个多小时,晚上6点到达了此行的首站——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下车后一座耸立在都柳江河畔、蔚为壮观的侗族鼓楼映入眼帘。这座名为从江鼓楼的侗族鼓楼,是从江最高的鼓楼,是当地聚会议事、排解纠纷、击鼓报信、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人们行歌坐月之地。得知当晚在这里交流学习,队员们纷纷兴奋地掏出手机拍个不停。第三次踏上从江土地的吴玉霞,面对眼前这座享誉侗乡的第一鼓楼,耳边回响起熟悉的《蝉之声》。这一次,她和她的队员不再是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的艺术家,而是虔诚至极的谦逊学子。采集生活,采集遍布在苗寨侗寨之中的天籁之音,是她们此行的唯一任务。

这仅仅是中央民族乐团今年3月走基层学习采风活动的分队之一。3月15日至30日,中央民族乐团兵分五路远赴贵州黔东南、陕西西安和安康、广东广州、福建泉州等地,开展该团成立50多年来首次大规模集体走基层学习采风活动,这也是该团在文化部艺术司挂牌的民族音乐扶持基地的年度活动项目之一。

“放下你们的身段,向基层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临行前的协调、准备、动员会上,活动倡议者、胡琴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反复强调。

半个月的时间里,深入基层的乐团演员心怀谦虚的求知之心,俯身接地气,在大山深处、黄土高原、武夷山下、南粤之地,吸吮民间丰富的音韵,采撷大地华美的乐章,完成了乐团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集体“走转改”活动。

从来没有过的“上心”学习

抵达从江的当晚,夜幕刚刚降下,队员们已端坐在鼓楼之中,围着熊熊升腾的火堆,边听边记下侗寨姑娘表演的《蝉之声》,观摩学习“行歌坐月”琵琶歌。此刻,扬琴演奏员谌向阳和队员们在准备次日的广东之行;男高音张晖正忙着与陕西西安的友人对接一周后将要开始的陕西之行……

3月16日,席强带领广东音乐小分队一行15人到达广州,在广州音乐曲艺团的帮助下,演奏家们向广东音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广东音乐扬琴演奏家汤凯旋,高胡演奏家何克宁等大师学习了广东民间乐曲《双声恨》、《赛龙夺锦》、《平湖秋月》、《鸟投林》、《旱天雷》、《娱乐升平》、《连环扣》等经典作品。8天的采风学习,演奏家们走村串巷,并深入采访了广东音乐的几个发祥地。沙湾镇是一个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文化。该地自古文风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不仅孕育了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即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还诞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学习小组参观了“何氏大宗祠”及“私伙局”。“私伙局”是当地民间曲艺爱好者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的演奏场所,也是传统民间乐种传承的基本特色。

3月22日,吴玉霞带领部分合唱队员一行10人前往陕西安康。随后一周,他们进村入户、走访座谈、现场观摩,向民间歌手范德顺、杨漆明学习紫阳民歌的唱法,到汉调二黄研究院、安康市群艺馆观看汉调二黄传统折子戏及代表性剧(曲)目片段。

3月23日,由笛子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王次恒带领乐队成员组成的福建南音小分队一行10人远赴泉州。整整7天,演奏家们在“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以分组和单独求教的方式,专心学习南音传统曲目《三叠尾声》、《四时景》、《八面》。

此次采访学习,无论是“80后”“70后”,还是“60后”,都在感叹:从未经历这样的采风活动,规模大、要求严、学习目的专一……有年轻一点的队员说,6岁开始学艺,后来从音乐学院附中到大学,压根儿没有经历过这么“上心”的学习。

在贵州,为了能够得到第一手材料,队员们与民间歌师一餐同桌农家饭,一晚简陋农家房,一同挥动工具劳动,一对一、面对面促膝谈心,在寨老家中的火堆旁,在风雨桥头的溪水边,认真汲取侗族大歌的美妙之处。

在广州,为了品味地方乐种独特的“味道”,演奏家们在参观学习粤剧、潮州音乐、广东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音乐时,无论是在乐谱上,还是对当地的方言把握、深入掌握乐曲的韵味以及音乐中所表达的特殊地域风格,团员们都非常认真地进行了“口传心授”式的学习,特别是汤凯旋提出“音乐中‘玩’与‘被玩’之规律”:所谓“玩”就是音乐由演奏家对乐曲进行即兴、自由的发挥,从而达到艺术的升华,“被玩”是演奏家们完全被乐谱所束缚,“照谱宣科”,以定腔定谱的模式去演奏,使演奏家们失去了灵活运用的演奏能力。

在泉州,为了感受和学习最地道的南音,队员们无暇顾及南方小城的安逸与恬静,一头扎在泉州南音艺苑,一连7天,从南音的基础知识、演奏标记和演奏符号开始,强化对音乐气口、强弱、乐句的把握,使队员们了解到了中国民间音乐中被称之为“活化石”的艺术规律。

“伟大的历史转折从这里开始”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长征占领黎平,12月18日在此召开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这次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从根本上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也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做了必要的准备,从而揭开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

3月18日在黎平学习采风期间,在男高音歌唱家、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孙毅的带领下,乐团赴贵州学习采风小分队集体前往黎平会议旧址参观。黎平会议的“三敢”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给队员们极大鼓舞。

当晚,声乐演员张向华在采风笔记中写道:“我们此次采风之行也可以借用这句“伟大的历史转折从这里开始”。中央民族乐团民歌合唱团担负着民歌合唱的示范性、导向性的历史使命,我们的演员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修养,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如何把学院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跟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诠释不同语言、不同风格的中国民歌,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3月27日,在陕西省紫阳县文广局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汇报演出会在此举行。众多紫阳民歌手及民间艺术家将掌声送给了前来采风的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及青年歌手。通过4天的采风学习,一首首出自“专业学生”的原生态民歌得到了“民间老师”的高度称赞。就在本次采风汇报会上,年轻的乐团演员心潮澎湃,谈体会时滑落的泪水、谈期盼时涌动的真情,以及为紫阳民歌发展展现出的文化担当精神,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一位当地民间艺术家评价说,这是学进去了,记在了心上。

“让生活唤醒我们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与表演,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这是席强在观摩了广东音乐曲艺团茶座式演出后写下的第一句话。他说,借此机会让年轻演职员们在领略民间艺术和地方乐种无穷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此次大规模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承民族音乐?”席强说,“这次学习不是走形式,我们绝大多数年轻演奏员,基本上是一出校门就进院门,从学校到舞台,缺乏实践的锻炼、缺乏书本上没有的那些民间音乐传统,更缺乏生活的体验。”

让席强耿耿于怀的是,音乐学院里教授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和演奏的技巧。“纸上谈兵的理念,程式化的技巧,把学生仅仅培养成一个乐师、歌手,难以成为全面的艺术家。”席强说,艺术家是集百家之长的,是接地气的,是善于用心灵和情感表现艺术的。

正因如此,在文化部领导和艺术司的大力支持下,这场期待已久的“沉下去”“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民间艺术学习”的活动迅速开展起来,中央民族乐团有80余名演员深入到了5个地区进行采风活动。

轻车、简行,不观景游览,不蜻蜓点水,不给基层单位和个人添麻烦,无论是在贵州的大山深处,还是在福建、广东的社区小巷,乐团的吃住行都是自掏腰包,在预定的标准内开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

一次震撼心灵的创作洗礼

“那侗寨鼓楼、风雨桥和那山唱、情歌、大歌、行歌坐月、琵琶歌、弹奏牛腿琴……精彩的程度,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活的侗族民族艺术大辞典。当你有幸身临其境在这春暖风和、秀丽古朴、风景如画中,当你也有幸伴着这美景同时又听到这有着汉晋遗风的侗族《大琵琶歌》、《行歌坐月》的时候,不能不让你感叹、感慨——民族声乐如此美妙,民族艺术如此博大精深,不愧为人类艺术的经典。”这是国家一级指挥阎伯政的激情感叹。从贵州黔东南州的苗侗族民歌到陕西安康的紫阳民歌,“走向民间接地气,应成为一种常态”成了采风小分队谈论最多的话题。

在绕溪镇范德顺家、联合镇观音寨、何家大院、对歌茶山、安康蒿坪杨家院子、安康市群艺馆,与安康市汉调二黄研究院以及当地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座谈交流中,日程安排虽丰富而紧张,但处处皆是学习的课堂。队员们不仅了解了流行在紫阳地区的民歌,安康的汉调二黄、小场子,也了解了当地民俗风情、方言特征和生活场景,亲眼目睹了紫阳人民乐观、风趣的生活态度和热情、真诚而朴实的民风。

声乐演员尤龙说:“作为民族声乐唱法的演员,我懂得了自己在专业上的不足和今后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完善的方向,在演唱各种不同类型民歌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发自内心,真情流露,这样展现出来的歌声才富有感染力。”

在与西安鼓乐著名打击乐演奏家安志顺先生创办的“陕西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学习中,安志顺的艺术作风让大家印象深刻:上世纪80年代初,他根据西安鼓乐重新创作了富有现代意义的一些新作品,乐曲一经面世即引起了社会和音乐界同行的好评,并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中获奖;他在西安、深圳成立有打击乐艺术团,这些乐团常年驻场演出,而且每天表演3场,其以民营院团之身和演出形式相对单一的打击乐在市场中谋得了一席之地。此次乐团向他学习了新创作的曲目《大唐六骏》。

谈到为何要选择向陕西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学习西安鼓乐,席强说:“西安鼓乐是中国民族音乐地方器乐的一个典型代表,有自己的一套乐器、传谱、表演体系与流派。尤其是安志顺老师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鸭子拌嘴》、《老虎磨牙》等作品,已成为20世纪中国打击乐的代表作。他是中国民族打击乐的代表人物,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鼓王’。他的作品是最原汁原味的、没有走样的活态化音乐。”同时,席强还强调,安志顺打击艺术团是民营团体,完全靠市场打拼而生存,他们每年几百场的演出已充分说明文化体制改革应该盘活视野,以人为本,符合市场机制,这同样是国家院团应该学习借鉴的。

而广东的学习采风也给席强带来另一番思考:“广东音乐及曲艺目前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观众不多。这主要是该乐种及曲种在演出曲目上、表演形式上缺少与青少年相关的题材,以致失去了这部分观众群体的关注与喜爱。我观摩这些演出,其表现内容以传统题材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为主,从乐种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些流传至今的作品堪称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品。然而,在新时期,一种艺术要源远流长就必须与时代的生活相联系,从现实社会中汲取养分。只有这样,艺术和作品才能融入到生活中,才能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才可能让观众关注或喜爱这门艺术。”

席强说,无论是曲艺还是民间音乐都应该遵循这一艺术规律,创作符合这个时代的文艺精品是繁荣这个艺术形式、增强其艺术活力的最重要手段,否则,我们所上演的作品远离社会、远离生活,最后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采风活动结束了,它带给艺术家们的不仅仅是几个乐种的音乐知识与演奏、演唱技巧,更有精神上的深远影响。虽然半个多月的学习与采访,不能囊括当地所有民间音乐知识,但这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为培养年青一代音乐家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在今天这个时代,教给青年演员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是何等珍贵。由此,国家艺术院团应该用“让生活唤醒我们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与表演”理念去繁荣文艺舞台、创作优秀作品和培养民族音乐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