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12年10月到2016年12月,对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登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开展的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于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有着深远的意义。各家博物馆通过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摸清了家底,为下一步文物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深入认识普查成果
提高藏品管理水平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呈现资源总量庞大、收藏体系多元、收藏主体集中、文物类型丰富、文物数量快速增长等特点。
随着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结束,故宫博物院与之相配合的2014年至2016年藏品清理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院藏品总数由2010年底的1807558件上升至1862690件。其中3类藏品增速最猛,乾隆御稿与尺牍新增726件,甲骨类文物新增16511件,陶瓷类文物新增4425件、新增标本7808件。为了让观众充分了解故宫博物院藏品的新变化和研究新成果,故宫还专门策划了“大隐于朝——故宫博物院藏品三年清理核对成果展”。“这既是我们对公布藏品信息承诺的兑现,也是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有益尝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通过艰苦努力,国家博物馆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果。藏品总量核定为1397247件,上报普查办公室藏品数1307581件,在建馆历史上第一次摸清了家底,初步建成完整统一的藏品管理系统,藏品管理水平有了历史性的提高。下一步,国家博物馆将重点抓好文物保管和保护整体规划的制定,进一步加强藏品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普查成果成为博物馆业务和学术活动的有力支撑。
完善制度
推进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不定期开展藏品清理是博物馆一项基础性、专业性、常态化工作。
国家博物馆藏品数量大,来源和构成复杂,开展文物普查、摸清馆藏家底的任务非常艰巨。吕章申说:“我们把这次文物普查工作作为建馆以来最重要的大事进行部署,统筹协调、科学推进,最终取得显著成效。在深入调查、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藏品保管工作实际,制定并实施了文物普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普查的范围、内容、基本原则、工作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同时,针对我馆面临的文物较多而普查工作人员不足问题,全馆动员,在保障博物馆正常开放运营的同时,从十几个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共同参与普查工作,前后投入人力264人,为按时间、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立健全文物普查工作制度,明确流程规范,是做好普查工作的重要保障。对此,国家博物馆从工作需要入手,对普查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修订完善国家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出入库登记制度、文物提取管理办法,重新规范文物出入库点交、藏品包装运输、藏品安全操作等流程。该馆文物藏品分布在103个库房,近20个工作小组在不同的库房同时开展普查工作。各文物藏品部门也分别制定了普查工作制度和详细的工作流程,建立了普查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由有关负责人主持召开,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针对一些紧急问题,多次召开普查现场办公会,及时予以解决。这些制度和办法保证了各普查小组按照统一的流程和规范,有序推进普查工作,极大提高了普查效率。
深化藏品清理
科学研究普查成果
此次藏品清理是故宫博物院第五次藏品清理的深化和延续,在文物登记、基本信息采集和资料留存等方面均高于第五次清理时“账、卡、物”核对的标准。如清宫老照片项目需采集20个信息项,甲骨项目进行了临摹和拓片的工作,尽可能多地留存相关研究资料。同时,藏品清理和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例如结合甲骨整理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联合多方专家力量,进行文字释读和缀合工作,编撰《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谢伯殳卷》等,并计划建立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检索系统,以便将学术成果提供给专家学者和普通大众使用。
故宫收藏甲骨总数初步统计有22463件,占世界现存殷墟甲骨总数的18%,是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单位。然而,绝大部分甲骨未进行科学整理与保护,更未对内容开展研究和探讨。2014年启动的“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目前已对7638件甲骨进行拍照,为6300件甲骨做了拓片,完成2700件甲骨的临摹。
清代皇帝乾隆留下诗作4.3万余首。以往,这些诗作分散在故宫书画部和图书馆库房里。此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故宫工作人员逐页清点,累计使用了6000个编号。这些册页基本包含了乾隆一生的诗文作品、御笔稿(朱笔)、大臣誊写稿(墨笔),其形制多剪裁成统一规格的长条形,少量有异常书纸。整理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乾隆一生对作诗的钟情与热爱,即使在发生灾害时,这位皇帝也要赋诗一首,阐述应对办法,并祈求四海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