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物古建的保护开始采用一些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快速进行古建的数字化管理,并实现详细的分析、推理、反演以及网上旅游等功能,各地纷纷掀起古建数字化保护的热潮。但据观察,这些数字化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没有被真正盘活,无法与现代商业形态有效结合。在数字化保护的技术与观念到位后,古建等传统文化遗产如何打通与商业之间的天堑?
□□本报记者 郑洁
国内古建掀数字化保护热潮
古建是古代文化与艺术的承载和综合体现。如今,除了建筑工程领域的CAD/BIM技术,还有航拍、倾斜摄影、3D立体激光扫描等新技术,使得古建遗产的数字化内容采集有了强大的技术基础。采集后的数字信息也可表现为形式多样的数字内容,如数码照片、三维模型数据、720°全景图、VR视频等,使人们与古建之间的距离更亲近、了解更透彻。有了数字信息,很多遗址常年涉及的修复与管理等问题也将“有据可依”。
例如,“苏格兰十大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由苏格兰政府指定的一项为期5年的计划,它采取地理信息技术等尖端科技,为苏格兰境内5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文化遗址,以及其他国家的5处世界文化遗址创建极其精确的数字模型,以便进行更好地保存和管理。河北省清东陵就进入了这一计划,现已能够在网上供公众浏览。
那么,“数字化保护文物古迹”是否已成为一种普及手段和常态做法?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事实并没那么乐观。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很多古建损毁,待要恢复已无迹可循。对当地的文物遗产、古建单位、国宝等,当地主管部门也曾想建立艺术档案,虽然有经费、有设备,但这种数字化艺术档案只当成任务或研究在尝试。很多文物主管机构并没有强大的动力去推动数字化艺术档案的建立。
究其一大原因就在于,这些数字内容采集后,怎么适用于衍生应用开发?这个问题也一直萦绕在广东广州圣心华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碧轩的心头。
张碧轩对古建数字化保护的接触源于2014年。当年,他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赵琛组织牵头展开对广东凤岗古村落的档案调查,张碧轩在其中做了辅助性工作。“当时的一大任务就是要为古村落3D影像档案的建设确立标准。除了要在技术上高精度还原当时的古村落,数字内容中还应记载古村落相应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张碧轩回忆。
这一项目后,自2015年底,张碧轩与赵琛就决定先从航拍中国古建开始,启动古建数字化的工程。目前他们还参与了中国长城学会“长城数字化项目”。
文化资源要先变成文化资产
“数字化是文化遗产衍生发展的前提,但我的专长是在数字化资产建立后的衍生应用开发上。”张碧轩说。
此前,张碧轩的主业是工艺印刷与图像信息处理,并常年从事动漫品牌衍生品开发与授权代理的工作,熟悉其中的产业发展流程。他介绍了品牌相关的商业流程:品牌资源拥有方首先要进行品牌资源的提炼、品牌资产的确立,然后经由品牌授权方到达被授权方,由后者进行衍生商品、服务项目的开发。这些品牌资产会放到什么商品上,要投放多少商品量、IP(知识产权)使用年限等都是品牌授权方要帮助品牌资源拥有方理清的内容。
在这些链条中,张碧轩最早的角色是工厂端,即做授权商品的生产加工,后来逐渐发展到上游。2003年,他开始和品牌资源方接触,但当时国内较火的动漫只有《蓝猫好奇3000问》等有限的几个,他就做国外品牌授权机构Empire License公司所代理的《粉红豹》《植物大战僵尸》,以及英国BBC《花园宝宝》等部分品牌的国内代理业务。随着动漫IP的竞争白热化,他也因个人经历影响,转向为传统文化提供商业化服务。
“迪士尼开发童装时,上面印刷的品牌名称、LOGO和动漫形象都是品牌资产。”张碧轩说,很多文化遗产开发时,首先没有把值得开发的、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变成数字化档案,更没有变成可供商业使用的数字资产。“迪士尼在展开对外形象授权时,能提供给商家的一定是矢量图,即可编辑的图像档案。敦煌壁画的数字画面如果印刷到T恤衫、水杯上,能否以合适的档案适应杯子的工艺印刷要求呢?”张碧轩认为,文化资源要先进行提炼和处理,变成可以和商业结合的文化化资产。
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之路
在张碧轩看来,数字化资产不但可进行衍生授权,也能丰富古建本身承载的文化服务功能。比如敦煌在建的三维空间如果未来放到网上,可以满足各地游客虚拟旅游体验的需求。AR等影像互动技术所带动的虚拟旅游体验经济也形成对数字化资产的强大需求。
目前,他正准备进行的工程是帮助山西五台山200多座庙宇建立古建数字档案,“首先要把具体的物、技能建立数字化档案,比如古建的壁画原画、非遗传承人的手艺等,然后整理成具有品牌识别度的资产,才能进入商业应用。数字内容应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形式。”
除去广义的古建领域,他还在为四川成都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项目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山西太原古建模型制作技艺传人、福建漆艺手艺人、广东汕头胪溪壁画传承人等提供数字资产的开发、管理与衍生发展服务。
数字化资产不仅能记录传承技艺,而且还能为传承人建立艺术品资产与品牌资产。“大家都知道非遗大多还是依靠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属于手工生产的范畴。一个非遗大师一生能带几个徒弟?能亲手做出几件珍品?如果要更好地保留他们的技艺、改善他们的生活,必须要建立数字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