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文书:每一份都承载着历史

锦屏文书:每一份都承载着历史

调制一盆胶水,装上一碗水,在一张塑料薄膜上铺上泛黄而破旧的纸页,然后拿起小刷子,提起毛笔,小心翼翼地修复着……在贵州省锦屏县档案局文书特藏馆里,工作人员王代君正在认真修复着一张张长期藏于少数民族地区、不为人熟知的珍贵文献——锦屏文书。两年来,她已经修复了上千份文书。像她这样修复文书的工作人员,县档案局原来有3个人,现在仅剩她一人。

锦屏文书以贵州省锦屏县明清时期以来的林业契约为主要内容,记录着以锦屏县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族、侗族人民农林生产实践活动,以及他们生存、发展中的社会关系,也是清水江数百年木商文化及苗疆契约社会的原始记载。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朱元璋为围剿锦屏上婆洞林宽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派明朝军队从洞庭湖溯沅江、清水江进入锦屏地区。士兵们立刻被当地“丛林密茂,古木阴稠,虎豹踞为巢,日月穿不透”的景象所震撼,黔地产好木的消息也随之传到皇帝及达官贵人耳中。之后,锦屏的木料开始供全国各地营建之用,甚至沿清水江顺流而下,经沅江、长江、大运河等,一直送到都城,成为修建皇宫的重要木材。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木材贸易、人工造林已成了锦屏人民赖以生存、当地经济赖以发展的支柱产业。

随着木材贸易的发展,大量山林植造、管护,木材买卖、运输及纠纷调解等林契文书应运而生。除了独特的林业契约外,当地苗族、侗族人民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土地买卖、建屋造房、财产典当、兄弟分家、男婚女嫁、祭祖求神等,也多有文书约定,做到“口说无凭,立此为据”。他们将这些契约文书视为宝物,交由后代子孙收藏保存。因此,锦屏文书具有突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从收集来的锦屏文书中可以看出,许多保存着上百份文书的家族,其文书大多能清晰连续地反映该家族的历史状况。

锦屏文书见证了清水江流域中下游各民族融合共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变迁的历史。对当今林业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具有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是贵州乃至西南林业经济、社会及生态的珍贵文献遗产。2010年,锦屏文书与《本草纲目》、敦煌写经等一起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继“贵州水书文献”后的第二个国家级档案文献遗产。

锦屏文书因年代久远,且纸质原材料容易腐坏破损,在保存过程中损毁较严重,因此文书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锦屏林业契约文书据推测曾不少于100万件,但目前存留量仅为10万件左右。

一份文书要经过民间征集、整理、裱糊修复、入库数字化等繁琐的工序,才能实现长久保存。为了防止修复对文书造成的二次伤害,目前文书的修复工作仍无法用机器代替,工作人员只能一张张手工处理。由于人员短缺,曾经对纸张修复一无所知的王代君只能挑起锦屏文书修复的重担,现在她已经熟练掌握文书的征集、整理、裱糊、数字化等整个流程。她说,每一张文书都承载着历史,每一份文书的修复都要尽可能保留它原来的面貌。

近年来,锦屏县加大对锦屏文书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据县档案馆编研股负责人吴桦佛介绍,目前已征集到锦屏文书6万余件,完成整理、裱糊、入库数字化的有59106件。“我们只有看到锦屏文书的价值,全面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文化品牌,打造锦屏的文化名片。”吴桦佛说。

2008年7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有关负责人评价锦屏文书为“苗侗少数民族混农林生态体系中唯一得到较好记载、还在民间留藏着的濒危文书,是全世界混农林活动的活态记忆库,在生态保护上树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典范。”锦屏人将把这一珍贵遗产世代守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