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博物馆另辟蹊径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常州博物馆 另辟蹊径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3月7日,“壸阁传芳——常州画派女画家精品展”在常州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遴选了有清初“江南双绝”之称的恽冰、马荃及其他常州画派杰出女画家的绘画精品70余件。一幅幅簪花仕女、闲花静草让观众感受到温馨唯美的闺阁雅趣。

策展常州画派精品展

3月8日,阳光似乎因为妇女节的到来而格外明媚。“‘壸’,您认识这个字吗?”走进常州博物馆,“壸阁传芳——常州画派女画家精品展”的第一个字一下子难住了记者。“它读作kun(音“捆”),古代指宫中的道路,后引申指内宫,也可以泛指女性居住的内室,又可指代女性。”讲述这段话的,正是该展览的策展人,常州博物馆陈列部惠露佳。

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的惠露佳是此次画展的策展人。之所以选取常州画派中女性画家的作品办展,惠露佳是想让大家认识女性在艺术界,尤其是绘画领域的价值。常州画派的开创者是清初的恽寿平,人称“恽牡丹”。在他的笔下,细腻柔美、充满生活情趣的“没骨花卉”得以继承和发展,熏陶和影响了一大批女画家,常州画派中的女画家是常州画派一个特有的群体。

“2015年我就有了办这个展的想法,但真正做起来是去年11月的事。”惠露佳笑着告诉记者,“当时领导们认为‘壸阁传芳’中那个字太生僻,但我还是坚持要用这个名字,好在大家最后认可了我的建议。”

此次展览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6家业界大咖的支持。惠露佳和同事们一次次外出洽谈,每个细节都力求做到完美。她说:“第一次和这么多大馆合作,洽谈协议和借展最费神,每个馆要求不一样,但无论多少辛苦,终于让展览顺利办起来了。”

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国宝

常州博物馆馆长林健女士说,作为一家地级市博物馆,常博就藏品而言,在江苏省同级博物馆中只能排到6、7位,馆藏文物只有3万多件,人员配备和场馆功能等都有很多局限,如何在众多的博物馆当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常博人意识到,只有另辟蹊径,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常博立足自己的藏品资源,除原有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收藏外,开始收集自然标本,建成了江苏省内唯一、全国首家少儿自然博物馆。蝴蝶、鸟类、海螺等有特色的科普展览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这些展览先后4次入选江苏省文物局每年推出的巡回展名单,不仅在江苏省内巡展,还到宁波、杭州、黄山、烟台等地巡回展出,扩大了常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圆明园兽首、马王堆文物、敦煌艺术,这些世界级文化遗产和重大考古发现,常州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扎根脚下的土壤,服务一方百姓,常博近年来策划了一系列高品质展览。2014年“圆明园兽首回归——保利国宝展”的火爆情景令林健馆长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来了那么多观众,虽然事先我们加强了安保措施,但还是担心出一丁点儿意外,观众们的热情让我们既紧张又感动。”随后推出的“丝路瑰宝——敦煌艺术大展”“神奇的马王堆汉墓珍品展”等高端特展都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2016年参观人数达60多万人次,这对470万的常州市人口来说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让展品自己讲故事

博物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待解的谜团,面对一件件穿越千年历史的文物,观众更想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

“我们用讲故事的形式办展览,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林健馆长介绍,去年七夕,常博考古部主任彭辉策划的“七夕故事——宋元时期泥塑特展”受到广泛好评。宋元时期,七夕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当时除了吃巧果、拜织女、穿针乞巧外,供奉“磨喝乐”也是非常重要的习俗。“磨喝乐”就是泥娃娃,是当时人们供奉牛郎织女,祈求多子多福的节令用品。常博拿出馆藏的100多个“磨喝乐”,加上苏州博物馆和甘肃省庄浪县博物馆的一批泥人,放在一起精心策划了这样一个七夕特展。来参观的孩子们不仅能得到一本精美的绘本,还可以亲自动手为“磨喝乐”设计服装,展览配以丰富的社教活动,既增长知识,又传承文化。

充满创意的展览,独具匠心的设计,常州博物馆凝聚吴中文化的灿烂历史,续写崭新精彩的时代篇章,取得了骄人成绩:2016年,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2017年1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跻身全国博物馆百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