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博物院,一件件精美的文物神秘中透出远古的气息,不可触及,却引人遐想,穿越遥远的时光,它们当年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是在哪里挖掘出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在国外,“Public Archaeology”意即“公众考古”,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可以满足公众对考古的深层次需求,在我国,近些年从媒体对考古的关注热度,到盗墓类小说的热销及改编电影的热播,足见公众对这方面的需求正在升温,伴随技术壁垒的突破,“考古直播”应运而生。
走进远古人类遗址
2月24日下午1点30分,江苏宿迁泗洪梅花镇赵庄遗址考古工地,“我们一起去考古”——南京博物院首次“考古直播”在这里正式开启。
“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初春的阳光下,美丽的女主播略显生涩,虽说在南博工作,但在考古现场第一次面向网友进行直播还是第一次。随着直播的持续进行,网友的互动越来越热烈,主播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专业的提问,及时的网友反馈,轻松诙谐的解说,在现场撸起袖子亲身“体验”考古,数万网友跟随主播的脚步和现场摄像镜头,看到了5000年前先民们留下的废弃古窑、遗留的灰坑,以及两座墓葬,考古专家为我们一点点还原了古代先民们的生活场景。
“这就是传说中的洛阳铲吗?”看过《盗墓笔记》《鬼吹灯》的读者一定对这件考古神器念念不忘,它究竟长什么样?当天的直播现场,考古队员正在用一根细长的“棍子”对灰坑内的土地进行挖掘,经专家解释,原来这就是“考古必杀器”——洛阳铲。看着考古队员将深层的泥土一点点挖掘出来,女主播决定亲自一试,没想到拿到手里才发现洛阳铲竟然特别重,费了好大劲儿,只挖出来一点点表层的土。“今天才知道,考古是个力气活!”
担任此次直播的专家是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赵庄遗址考古领队甘恢元。据他介绍,这一片遗址有80余万平方米,从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起就有人类生活居住,现场保留了大量人类生活的历史遗迹。从上世纪60年代起,南京博物院的考古队员们就先后在这里考古发掘了很多墓葬、窑址、灰坑,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珍贵文物。
考古现场,甘恢元为大家展示了一个经修复的黑色高柄杯,器形优雅,花纹精美。他“卖了个关子”,请广大网友猜猜这是做什么用的,网友猜的五花八门:灯、手电筒,主播说像喝红酒的高脚杯。“没错,这正是一个古代人的酒具。”甘恢元介绍,这件文物陶壁非常薄,像蛋壳一样,所以称为“蛋壳陶”,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出现,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直播成员身兼数职
“直播虽然只有一个半小时,但之前花在这上面的准备时间至少要150个小时。”此次考古直播的现场统筹、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副主任陈刚说。
本次直播小团队核心成员只有三四个人,都是南博社会服务部“80后”“90后”的年轻人。每个人身兼数职,别以为摄像大哥只是举着手机连续拍摄1个半小时,他同时还是司机兼后勤保障;编导除了要事先准备整套文案,还要在现场与网友互动,技术平台上出现黑屏、卡壳等故障,编导要迅速解决;至于出镜的主播,不仅事先要熟悉所有文本,提前跟专家沟通,还要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作为非专业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为了做好直播,大家倾尽全力,做好预案。2月16日,“专家带你看展览”南博直播首秀,此次直播的是“纸载千秋”特展,邀请的专家是文物考古专业博士、美女策展人田建花,直播小组之前和专家做了很多次沟通,尽量把深奥的专业语言变成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文本磨了很多遍。当天的网络直播吸引了2.3万网友现场关注。2月21日,“专家带你看展览”之“揭秘史前文明”在南博展厅进行,成功吸引了2.5万名网友。
有了前两次室内直播的经验,直播小组成功完成了24日的户外考古直播任务,关注此次直播的网友达到5万人。
从室内到户外,从专家导览到考古直播,短时间内这个年轻的团队经过了三次历练,倾情付出换来满满的人气和良好的口碑。
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
考古专业出身的陈刚去年刚刚成功策展“法老王”大展,眼下又力推专家导览和考古直播,这位“80后”年轻人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尝试不断变革,用最新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陈刚介绍,博物馆做直播具备天然的专业上的优势,博物馆人了解文物,了解考古,了解现场的整套规章制度,整天和观众打交道,因此也更了解观众。“最重要的是我们有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南博阵容强大的专家队伍,所以我们会尝试着先做起来,用新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