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长城,人们脑海中可能立刻会浮现八达岭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实际上,英国也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古长城——哈德良长城。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短篇小说家吉卜林曾在作品中写道:“当你以为自己到了世界的尽头,却发现目力所及的地方升起了真正的炊烟。炊烟之下,是无数的房屋、庙宇、店铺、剧院、仓库,它们像骰子一样分布在这条绵长起伏的城墙下。”
2017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2月28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中英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上,中国长城与英国哈德良长城成为与会者谈论的热门话题。
鲜为人知的长城“大数据”
八达岭长城和哈德良长城都于198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英关于长城的“对话”从数据开始。
“中国历代长城的墙体总长度达21366.78千米,这是动用现代测绘技术得出的结果。”就在中外听众为万里长城不止万里而惊叹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话锋一转,“但是我认为,这个数字肯定是不准的——长城的长度会随着我们认识的加深而变动。”
据柴晓明介绍,中国长城沿线各地聘请了不少保护人员,包括当地的居民、农民、退休职工等,还有一部分是志愿者,共3400多人。近10年来,累计投入近20亿人民币用于长城的抢险维修、资源调查等,经费大部分来自中央财政。重要数据不止于此:国内涉及长城的景区有100个,2005年到2014年,这些景区的参观人数达1.07亿人次,门票收入约35.5亿人民币。
“英国哈德良长城两边都是海,我们觉得它很长,总共有130公里,但当我知道中国的长城有2万多公里,我不再为哈德良长城感到骄傲了。”哈德良长城世界遗产主席汉弗莱·沃夫尔幽默地说。虽然不长,但哈德良长城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长城。它在古罗马帝王哈德良的命令下,花费10年到15年时间建成,其修建年代相当于中国的汉朝末年。哈德良长城的城障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大部分城墙归私人拥有,共涉及约700个业主,游客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收益大概为每年7亿英镑。
保护修缮成为共同话题
长城的保护与修缮是两国遗产保护专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像八达岭长城一样,哈德良长城是许多人都想一睹风采的景点。可是,游客的脚步可能会损害古迹。”汉弗莱·沃夫尔说,他们会向游人提供引导或警示,比如不要在冬季前来观光,不要攀爬墙体等。哈德良长城只有一小段允许游客行走,且鼓励分散参观。
游客压力对八达岭长城来说是更为严峻的现实。每逢节假日,八达岭长城必被游客淹没。《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规定,民众不得在墙上刻画、损坏长城,违规者将被处以罚款。然而,去年国庆黄金周还是出现了一对年轻情侣用钥匙在墙砖上刻名的“丑闻”,这两人身后不远处,就是“禁止刻画”的指示牌。此外,辽宁的一段野长城被“修旧如新”,也令不少专家表示遗憾。在柴晓明看来,这些事引起了政府、媒体、公众的广泛关注,说明社会对长城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工作越来越重视。
“最初的哈德良长城早就被搬了个精光。我们村庄里的教堂基本上都是由大砖建成的,而这些大砖就搬自哈德良长城。过去那个时代根本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直至18世纪,人们还会把整片长城夷平做路基。”汉弗莱·沃夫尔说。不过,英国的文保部门并不提倡重建文物古迹,尽管大众呼吁对哈德良长城的东部城墙进行重建,但几乎不可能获得批准。如今,沿着哈德良长城的边界建起了一个全年开放的步行公园。“我们启动了监测,每6个月提供一份监测报告。对于除草、播种、修缮等活动,都会提前评估。”
中英遗产保护合作前景可期
中国长城与哈德良长城的“对话”只是中英文化遗产交流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论坛上,中英代表还分享了关于中国故宫、西南侗族村落,英国巴斯、牛津老城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实例。英国文化协会中国区主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公使艾琳说,中英两国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面对不同的挑战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两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应相互借鉴,彼此交流经验与方法。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指出,英国在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创意产业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中英应在理念和实践方面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期待双方今后实现常态性、实质性的合作。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介绍的“英国北洋水师墓地”也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去年5月,一名中国留英学生发现了5座位于英国圣约翰墓园的中国墓碑。这一发现引起中国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派专家进行实地勘测。据了解,5块墓地葬着的是北洋水师的5位普通水兵。英国北方企业家协会在协助调查时发现,5块墓地中的3块属于当时的清政府所有,另外两块墓地的产权资料还在查找中。
中国留存海外的珍贵文化遗产被民间人士发现,堪称美谈。英格兰遗产委员会高级国际事务顾问亚历山德拉·沃尔由此特别强调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英国大约73%的公众会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比英国看足球的人数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