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难以言说的生命痕迹

14岁的欣欣和普通的女孩子没什么不同,她一头短发,消瘦的小脸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静静地观察着周遭。但当她拿起画笔时,便会发现她有那么一点不同:纤细的小手很僵硬,她缓慢而艰难地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笔杆,再用大拇指将笔杆死死地压在虎口处,这样才不会使画笔脱落;她的手腕并不灵活,没法靠手腕的动作来控制笔触,只能依靠上臂的移动来指挥手中的画笔。欣欣是一名脑瘫患儿,和50多名年龄不一、病情各异的患儿共同生活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的晨光脑瘫儿童康复中心。

画出难以言说的生命痕迹

孩子们每天在康复中心的生活很辛苦,早上6:40起床,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统一洗漱,吃过早餐休息片刻就要开始一天漫长的康复训练。在康复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要做站立弯腰、半跪站起、俯立挺身等多个项目的训练,大一点的孩子大多能独自完成,小一点的孩子则要由康复师亲自动手帮助其做下肢屈伸、拉伸跟腱等运动,而这些常人看似简单而容易的运动对于脑瘫患儿则是无比的艰难和痛苦,萎缩的肌肉、痉挛的跟腱在康复师外力的作用下伸展抻拉让患儿疼痛难忍,训练每每都是伴随着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进行的。这不仅是对脑瘫患儿的煎熬,也是对在场所有人的煎熬,有些每天送孩子做康复训练的家长对此依然无法承受,不得不独自躲到角落或其他房间平复心绪。

为了让孩子们的训练得到肢体和心理的双重康复,康复中心在成立之初就开设了美术、音乐、心理辅导等课程。每周两天的美术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周二是东城区少年宫的许巍巍老师和同事们教孩子们画画和做手工,周四则是来自宋庄画家村的张伦、刘利亚等画家教油画。“绘画一方面是训练患儿的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的游戏,更重要的则是孩子抒发感情的窗口。”康复中心的负责人张焕霞对美术课特别看重。

2月20日星期四,几位画家照例来给孩子们上课。老师提议给身边的小朋友画人像,但更多孩子则坚持画自己的妈妈。欣欣选了红、黄、蓝、黑、白等色的颜料,小心翼翼地用笔蘸颜料,然后大胆地在画布上涂抹,她画得很抽象,大面积的蓝、黄、红色块描绘出人物的形象,最后还不忘在蓝色的背景上点缀上彩色的斑点。她很快画完了,放下笔,静静端详着自己的画。问她画的是谁时,她特别开心地脱口而出:“妈妈。”

“妈妈一定很漂亮吧?”记者试着再问。她会心地点点头。

“妈妈穿着红色的裙子吗?”这时她摇了摇头,好像要说些什么却说不出来。

一旁的工作人员蔡彬彬悄悄提醒,欣欣的表达能力不好。虽然她无法向记者讲解她的画作和介绍她的妈妈,但还是能够从鲜艳的色彩与明快的色调中读懂她对妈妈的爱。

“孩子们的画很直接很单纯,充满了内心的涌动。”刘利亚评价道。

其实,孩子们每一幅画作背后都有着令人心碎的故事。张焕霞像鸡妈妈保护小鸡般保护着这些孩子,生怕他们遭到伤害。她一再叮嘱记者报道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有些孩子凄惨的身世他们自己至今都不知道。

有个孩子出生不久便被遗弃,一对年轻的夫妇收留了她,待她如掌上明珠,细心呵护。然而,噩梦再次降临,病魔夺去了她的养父,这个孩子在之后的半年没有过一丝笑容。失去家庭支柱的养母则要打两份工才能维持孩子的康复训练和家庭开销。

还有个孩子从小被人歧视,无法获得认同的他内心也渐渐扭曲。他甚至可以为了获得一包方便面而替人打架斗殴。康复中心的老师们用无私的关爱才将他从人生的边缘拉回来。

“相比肢体的残缺,心理的健康其实更重要。”张焕霞说,“许多脑瘫的孩子不希望被看作另类,他们渴望获得尊严,渴望通过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进入校园、走向社会”。

8岁的雅临就是个成功例子,经过几年的康复训练,逐渐康复的她现在已经进入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启了人生新旅程。在采访中,雅临时常用撒娇的方式打断妈妈与记者的谈话,她还会提醒妈妈又哭了。妈妈则对她报以温柔的微笑,回应说可能是太激动了吧。雅临一定是不希望妈妈回忆那段艰难的历程,因为她的心中一定有太多的美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