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活化”创意成就文化艺术区

近年来,香港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建设。在连续举办香港艺术节、亚洲当代艺术展、巴塞尔艺术展等多项世界知名艺术活动的同时,还在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的改造与修建上下了大功夫,力图塑造其国际文化大都会的形象。

香港:“活化”创意成就文化艺术区

值第42届香港艺术节举办之际,受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以下简称香港康文署)邀请,本报及多家媒体代表赴香港多个文化艺术区采访。这些新建或在建的文化艺术区被认为是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的代表,显示出港人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的独特创意。

油街实现:仓库成为艺术区

2013年,香港北角一栋二级历史建筑有了新名字——油街实现(Oil)。这个由对比鲜明的红砖灰泥外墙以及烟囱和水管等组成的建筑已有上百年历史,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微型艺术区。

香港康文署艺术推广办事处总馆长刘凤霞告诉记者:“这里曾是香港康文署古物古迹办事处的考古贮存仓库。上世纪末,香港经济大萧条时期,这个仓库一度成了失业人员的乐园。那时,政府为了安抚民众,就把这里变成工艺品作坊,改善了一大批失业者的生活。”后来,这里还吸引大批本地艺术家和组织来举行活动,逐渐成为香港首个民间自然形成的艺术群体发源地。

让艺术走入普通民众生活,是香港康文署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艺术区“油街实现”应运而生。除了提供两个分别为190和92平方米的室内展厅以外,还预留了300平方米的草地用于展示户外艺术作品。

“油街实现,源自建筑物地址(油街12号)的粤语谐音。Oil既为油街的英文名称,也是一些年轻人见面时打招呼的惯用语(哦)。”刘凤霞介绍。

走进“油街实现”,记者看到,两个室内展厅作用虽各不相同,可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艺术设计。一间被打造成极具情调的凉茶屋。屋内,琳琅满目的自制现代手工艺术品与由旧仓库木板做成的长桌相得益彰。凡是来艺术区的人不仅可在此屋内一坐,手捧凉茶,探讨艺术,甚至可在杯垫上记下自己的生活感悟。另一间则是专业的陈列室,在现代激光灯与旧砖墙完美搭配下,艺术家的作品显得熠熠生辉。

去年,“油街实现”先后举办了“生活艺术计划”“燃点!香港艺术创意征集”“绽放!实验花园”等活动。这些门票免费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少本土艺术家和普通市民。

PMQ:

警察宿舍变身创意产业中心

警察与艺术家,人们一般不会把这两种特点相距甚远的职业联系起来。可香港的PMQ计划,却让他们之间有了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香港政府斥资4.2亿港元,将位于荷李活道的已婚警察宿舍改造成创意产业及设计中心,为本土青年艺术家提供创作场地和发展空间。

这座三级历史建筑曾是香港第一所为已婚初级警务人员而建的宿舍楼。前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及其弟弟曾荫培,儿时曾在此居住;现任行政长官梁振英,童年时期亦曾在此居住。2000年后,该宿舍楼长期处于空置状态。

2010年,PMQ计划开始实施,由一家非营利社会组织负责运营,多家设计机构也参与进来。该中心共占地1.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创意工作室、资源中心、公众休息场地、餐饮设施等,其中,130间创意工作室主要供本土年轻设计师租用。

据介绍,这些工作室均有租金折扣优惠,两年内不加租。此外,该中心还提供占地约600平方米的场地,用来举办时装表演、展览等多种文化活动。

“中心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开放。目前,已有不少年轻设计师拿到工作室钥匙。我们希望这里成为本地创作企业家及设计师的孵化所,对提升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和支持设计及创新的价值有所助益。”PMQ运营总监周金禄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创意中心在尽力保留历史的“一砖一瓦”的情况下进行。在PMQ创作及项目总监陶威廉的带领下,记者看到,在拥有空中花园、巨大落地窗装饰的建筑底部,原建筑保存完好,包括整个地基、围墙,多组花岗岩石柱和柱墩等清晰可见。这样一来,历史文化在现代建筑上得以延续,废弃建筑呈现新的生机。

动漫基地:

“绿屋”里的动漫世界

“哇,这里有我爱的麦兜!”“这是黄玉郎的《龙虎门》,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追看了好多年。”踏进香港动漫基地的展览厅,记者队伍中就不时有人发出惊喜声。的确,《麦兜》、《老夫子》等香港漫画不但令港人着迷,在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内地也颇受欢迎。为推动动漫产业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近年来积极注资,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加深人们对动漫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便是设立首个以动漫为主题的艺术区——动漫基地。

跟香港其他艺术区一样,动漫基地也是在位于湾仔茂罗街及巴路士街、名为“绿屋”的10栋二级历史建筑改造基础上建造而成。“绿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因绿色楼面而得名。这10栋建筑是香港旧式住宅群,高4层,设有悬臂式露台。建筑的铁花栏板、法式门、木楼梯等设计呈现出西方建筑风格,房顶则是典型的中国风。

2013年,香港市区重建局对该建筑群进行了活化修复。之后,这些建筑群交由香港艺术中心营运,转化为动漫基地。该基地设有动漫资源图书馆、动漫作品展览室、动漫零售以及餐饮设施。

如今,这里已为动漫爱好者、业界人士及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落脚地和互动平台。跟随香港动漫基地事务及租赁主任白颂麒的脚步,记者看到,在外观上,除外墙已由绿色变为黑白色,屋内的红砖墙、法式门窗等均保留下来。在动漫作品展览室,陈列着黄玉郎、麦家碧等漫画家的作品,一些参观者兴致勃勃地拍照留念。而位于一楼的动漫零售店内,麦兜、加菲猫等各类漫画玩偶正在热卖。

西九文化区:

规模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

徜徉在西九龙海滨,温柔的海风、飞翔的海鸟、五颜六色的轮船让人仿佛置身画中,身心愉悦。在临海优质地段,一个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西九文化区正在拔地而起。该文化区投资超过200亿港元,是香港政府迄今规模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

该项目于2013年正式动工,目前还处于建设当中。文化区内有3万平方米的艺术教育空间,以及17个核心文化艺术设施。其中包括15个表演艺术场地,一座推广文化艺术与创意产业的展览中心,一所名为M+的视觉艺术博物馆。此外,区内公园和许多辅助设施包括驻区艺团中心、其他创意学习设施及多个小型艺术展馆,亦会相继兴建。

戏曲中心是文化区首批开幕的核心文化艺术场地之一。该中心占地1.38万平方米,除了拥有占地2000平方米的培训及教育设施外,还有两个可提供1100个及400个座位的剧场,以及一个可供表演及容纳280名观众的传统茶馆。据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2012年、2013年,文化区连续两年在戏曲中心举办了“西九大戏棚”活动。

据记者了解,2013年,文化区内还举办了其他广受欢迎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在西九龙海滨长廊举行的艺术活动两日内吸引了2万人入场欣赏;与香港中乐团联手呈献的《澎湃古乐迎新春音乐会》,参与人数高达6000人;“M+进行:油麻地”展览吸引了1万人参观。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林郑月娥表示,拓展观众群及培育人才也是西九文化区的重点功能之一。为此,文化区实施了多个人才培训计划,还就表演艺术及视觉文化等举办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工作坊及圆桌会议。“2013年全年共20多万人参与各类表演艺术及视觉文化节目。我们希望把西九文化区打造成为令大家引以为傲的世界级艺术枢纽。”林郑月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