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观众透过文物看到历史,享受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博物馆摄影工作人员在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确保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展览?现在,来看一看博物馆摄影工作者镜头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摄影见证时代变迁
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是1927年创立于开封市三圣庙街的河南博物馆,是中国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至今已走过90年的风雨历程。
当时的河南博物馆设有技术部,承担着影像的拍摄、出版物的印刷等工作,现在河南博物院保存下来的1300余张玻璃底片,就拍摄于建馆初期的19世纪二三十年代,记录了成立之初的河南博物馆馆址、馆貌、展览状况、工作人员及博物馆工作的其他方面图像资料。这些影像资料在当时已经广泛用于学术研究和宣传推广,出版有《河南博物馆馆刊》《新郑古器图录》《伊阙石刻图表》等书籍,生动再现了河南博物馆的历史面貌,让人们得以回望过去,了解博物馆的发展轨迹。
1961年,河南博物馆由开封迁至郑州。随着大型宣传类展览的增多,经常需要拍摄并手工制作巨幅黑白照片用于版面宣传,而由于经费与人手不足,摄影器材落后,多聘请河南日报社、新华社河南分社的专业人员来馆协助拍摄。1971年,河南省文物队并入,人员和技术得到了加强。摄影人员除了为陈列展览拍摄照片外,还增加了大量的考古发掘拍摄和洗印任务。1981年后,为配合藏品建档等规范化管理的需要,摄影工作重心随之转移到系统拍摄制作馆内藏品照片,这为藏品的管理与保护、为陈列展览的高水平展出做出了贡献。
1998年,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3亿元兴建、占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开放,这是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们对图片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影像在博物馆科学研究、文物搜集与保管、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因而摄影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摄影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配备了大型专业相机和灯光设备。
突出文物和新闻纪实摄影
博物馆摄影工作主要分为文物摄影和新闻纪实摄影两大类别。文物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实物遗存,是人类文明产生演进的佐证,每一阶段的历史文物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都符合当时的社会审美,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要想拍摄出能触动观者的文物影像,摄影者要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及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在拍摄时寻找到最佳角度、灯光和镜头的使用,并利用最佳景深等摄影技法将文物的美学价值及神韵发掘出来,使之真实而传神。从而达到文物摄影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观赏者的审美情感。作为现代博物馆摄影人,还要了解和掌握图片的后期处理技术流程及印刷工艺,这样才能在出版印刷时掌控全局,从版式的设计到纸张、油墨的使用给出最佳建议,以确保最终出版物的完美。
而新闻纪实摄影则拍摄记录着博物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是博物馆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地位不断增强的历史见证,更是其自身历史发展的珍贵缩影。河南博物院接待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这些重要接待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事业的关心支持,博物馆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抓取精彩瞬间
2012年8月,柬埔寨王国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一行到河南博物院参观。在《河南古代石刻艺术展》展厅参观结束后,他又径直走向了展厅入口处的石刻大佛。国王来自于一个佛教国家,他应该会有什么想法与举动,果然,国王站定后,双手合十虔诚礼佛。这时快门响起,记录下这一刻。这是基于对来访者的了解及预先的判断,才能拍到的珍贵图片。
陈列展览摄影是博物院最基本和常见的。河南博物院举办了众多陈列展览和临时展览。到开幕式及观众参与活动都要进行详尽的拍摄记录。这就要求从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角度切入,拍摄时注意现场变化,准确反映策展人思想,运用光影、构图,突出表现文物展陈效果及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抓取精彩瞬间,全面记录展览盛况。
最难把握的是舞台摄影。2000年4月1日,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经过紧张的筹备,奏响古代音乐演绎的第一乐章,使华夏民族沉寂几千年的古典音乐在河南博物院重新响起。华夏古乐团的演出剧照拍摄又涉及舞台摄影的范畴。要求根据舞台现场的不同形式和表演方法,在瞬间抓住富有代表性的场面和优美的表情动作,用镜头形象地纪录下来。
多年来,河南博物院的专职摄影师一直在思考怎样在时光的不可逆中用镜头拍摄记录博物馆发展进行时,用图片见证博物馆的发展,形成博物馆的图像发展史,深深打上博物馆与时代的印记,成为博物馆发展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