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孙伯翔,1934年l0月4日出生于天津武清县,曾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出版有《孙伯翔书法集》。自幼学书,先后得王学仲、孙其峰指导,潜心翰墨,从唐楷入手,后专师北魏石刻,在临写“龙门造像”和“云峰山”多年苦心孤诣,尤其“方笔龙门”清新灵动蕴含在方峻挺拔之中,成绩斐然,兼涉隶、篆、行、草,作品取法高古,雄浑古拙,天然成趣。
多元素的魏碑书法艺术,是早期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的融合,是多种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结晶,魏碑艺术由隶而始,入楷而终,法度严谨的唐楷直接吸收魏碑的书法风格,宋元书法意蕴也取法魏碑,尤其对清朝整个时期影响最大。
83岁高龄的孙先生,每天都要临碑刻两个小时以上,对于《张猛龙》、《始平公》、《郑文公》、《论经书诗》等著名的碑刻,他反复临习,朝夕揣摩,对原碑的形态、神韵已经烂熟于心。他用一管柔软的长锋羊毫,敢于大胆地侧锋起笔,绞锋行笔,写出了魏碑斧劈刀削、斩钉截铁、钢打铁铸般的艺术效果,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再现了魏碑的那种大气磅礴、奇崛方雄的艺术风格。孙伯翔先生今天的书法,早已是寓雄强于飘逸、寓险绝于平正的艺术佳作。
写方笔魏碑的时候,要注意到它圆浑的一面;写圆笔魏碑的时候,要注意到它方雄的一面。其实,孙伯翔先生所谓的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是他数十年临池、研究的甘苦之言。他临写的魏碑作品,不是对原碑的刻意模仿,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体现着自己的创造,同原碑相比,他的作品点画更峻厚,内涵更丰富,变化更多样。